外资医药物流为何水土不服 _ 工业工程网
外资在中国医药物流配送领域的动作是雷声大、雨点小。2003年国内第一家外资医药物流企业永裕新兴医药公司成立时,中国医药企业纷纷惊呼“狼来了‘,仿佛大战将至。然而,两三年过去了,人们发现,原先想像中外资蜂拥而入的景象并没有出现,尤其在药品批发环节,至今仍然由内资完全掌控。外资物流踟蹰不前
那么,具有强大资金实力和丰富经验的裕利到目前为止为何在中国市场鲜有作为?笔者认为,导致外资物流公司目前在中国医药市场表现差强人意的主要原因是“水土不服‘:
一、对中国的医药流通体制不适应从流通体制来看,刚刚打破一、二、**批发制度的医药流通环节,还存在着市场行政分割、地方保护主义等问题。在中国市场,药品从药厂出来到最终的消费,往往有六七个流通环节,造成市场无序竞争、过度竞争现象严重。而国外的成熟市场,药品流通环节一般只有2~3个。外资显然一时还无法适应中国如此 复杂的流通渠道。
地方保护主义也是外资物流望而却步的一个因素。其主要根源在于我国现行的税收制度。一些地方政府不希望外地企业进入而影响本地同类企业的经营,进而影响地方税收。
政策不配套是体制上的另一个问题。国家药品监管部门允许连锁企业跨区域经营,可以对异地所属连锁门店进行垂直管理和物流配送,而且连锁企业在公司的设置程序上也不违背《公司法》的规定。可是按照工商部门的政策,同一法人主体在同一区域范围内设立的分店也全部都是分公司,而不是连锁企业。这种政策间的不相协调,势必制约医药商业物流的发展,因为医药物流业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有赖于大型医药连锁企业的发展。
同时,由于国内医药价格体系不健全,导致流通领域还有诸多不规范之处,习惯了在成熟市场条件下运作的外资公司对此比较茫然。
二、对中国医药市场和消费者的特点、消费习惯不了解
中国药品批发行业的状况是企业多、规模小、效率低、效益差。在美国,医药分销的前三位即占到整个医药市场的95%以上,日本最大的 75家药品批发企业也占其行业总业务量的95%以上。而2004年,我国销售额最大的中国医药集团、上海医药股份公司、九州通集团有限公司也分别仅占医药市场销售总额的3%~5%。众多小型医药批发企业为了生存,采用不同的手段进行恶性竞争,导致市场秩序相对较乱。
医、药不分业。在国外,医院和药店是分业经营的。医生开了处方以后,患者拿着医生的处方再到药店买药。而我国“以药养医‘的机制,导致80%的药品是通过医生卖出去的,这就决定了药店在医药流通市场处于弱势地位。
近两年,永裕新兴与国内经营进口产品的几大医药公司已经进行了多个回合的角力,竞争源于对进口医药产品代理权的争夺。裕利方面拥有很多跨国公司产品在亚太地区的代理权,但在中国内地,这些产品早已拥有固定的代理商,并且这些代理商早已与相应的跨国公司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所以,拥有网络、客户关系等地利、人和的本土内资企业在竞争中占有相当的优势。
众多原因导致了外资医药物流公司目前在中国市场的踟蹰不前,显然,他们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虽然其优势目前还没有明显显现,但潜力仍不可小觑。
未来外资进入模式
随着国内医药市场的逐步开放,市场的格局将会进一步变化,外资进入医药物流的方式和策略也将有所调整。笔者认为,未来几年外资进入医药流通环节将会以以下几种模式为主。
一是外资制药企业自建物流。2004年10月,全球排名第二的研发、生产型制药企业--葛兰素史克公司获得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批准,成为第一家在中国获得药品经营许可证的外商独资企业。外资医药制造企业试水流通环节,无疑将会对葛兰素史克原有的中国医药代理商产生冲击。如果这类跨国公司增多,或者跨国公司和永裕新兴这类国际化的药品分销公司进一步合作的话,无疑会对中国医药分销业产生比较大的影响。
二是零售连锁企业涉足医药流通。除了原有的由全球第一大医药零售特许经营公司美国medicinesh oppe公司提供品牌、管理和营运支持的美信国际连锁海王星辰专业药房外,日前,全球两大零售业巨头沃尔玛和{词语被屏蔽},也在与相关的审批部门以及国内的合作伙伴进行多方接洽,为药品经营做准备。其实在国外,沃尔玛早已涉足医药零售业。
三是批发企业承担“第三方物流‘。凭借医药物流业务闻名于日本的全国赤帽株式会社与日本有限会社idc m、中国香港中讯国际集团有限公司及上海迅领投资有限公司共同投资组建的上海赤帽物流有限公司,实现了外资进入上海医药物流的“零突破‘。
笔者认为,未来外资将以不同的途径涉足中国医药物流业。中国医药商业的产业集中度会不断提高,外部环境的变化,决定了本土医药商业企业必须在经营理念、管理思想、运营模式、营销手段、服务方式等方面做好战略转型。 前排支持下 火钳留名~~ 工业工程的发展离不开这个网站 工业工程,很不错 支持楼主 太正确啦!楼主果然英明!不得不赞美你一下! 不错不错,很好哦 工业工程已经深深的代入到了各个行业 我抢、我抢、我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