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少内耗就是赚钱
一些小企 业,员工不多,运营简单,领导层次少,主要精力都放在经营上面,特别不重视工作细节。笔者发现,经营花了九牛二虎之力,毛利增加了,纯利却不见得增长。除了实在在的、看得见的费用增加之外,无形的、静悄悄 的内耗往往被忽视,也不常被发现。请看以下一些常见的现象:
花了招聘费或大量时间招回了人才,在几个月的试用期到工作了一年,员工主动辞职或被辞退,员工没有为企 业创造业绩或作出贡献,相反,企 业却付出了人力成本。
出于节省人力成本的考虑,人员一个个的招,一个个的试,反复进行,理由是“面试不准”,但可怜那付之东流的薪金,报表也不能反映薪酬的功用。
为了降低哪怕几千元的招聘费用,也要利用免费、低价的招聘渠道,慢慢寻找慢慢招,然后就慢慢试,1个月的工作量变成了2个月,损失了1个月的工资成本还浑然不知。
市场判断不准导致业务轻易上马,部门随意成立。但随着业务量的下滑,部门也就“机构改革”,一班人马“树倒猕猴散”,自然,这笔损失纳入投资失败的帐里。
让员工享受高薪,却授权低,“高薪”不能发挥积极功效;或者,对高薪者低级使用,当一般人呼唤;或者,一边付高薪,一边对合理的业务费用耿耿于怀。“安排就业”可能是解释得通的合理理由。
对技术员工较为重视,薪酬动辄几千,而对业务人员给低低薪。因为,业务离不开技术,技术是命根子,业务人员报酬好算,说不定“跑腿的,给那么**嘛,有本事做出业绩来”。看一看身边的广告设计人员、贴膜师傅,其收入比那些业务人员高多啦。
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的“怪”现象?
唯一的理由就是:与其花那么多精力降低损耗,不如腾出时间多赚钱。
采购部门有一个观点:压低价位就是为企 业创造利润。为什么有如此的工作要求?因为,价差可以数量化,易于衡量,{词语被屏蔽}的一时不好办啊。
果真如此?
假如就具体的某个企 业,发动manage人员“全身会诊”,发现了问题症结之所在,然后,要求相关岗位的员工做好工作的每一细节,力求尽善尽美,工作数表化、数字化,“止泻”效果会不会有所改善呢?
但前提是,企 业的工作流程必须明确,工作职责必须清晰。这里,只要提升到manage层次,完全有能力、有资金去做到——在细节上节省浪费,减少损耗。
一本书《细节决定成败》近期很流行,看来不无道理。 前排支持下 潜水党出来挽一个 多多发帖支持贴吧人气~ 本吊夜观天象,楼下肯定有帅哥美女出现⊙.⊙ 不错不错,很好哦 大爱工业工程 潜水出来冒泡 多多发帖支持贴吧人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