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na 发表于 2012-7-18 05:00:37

日本企业的错觉-IIE

  二战后不久,日本汽车的缔造者丰田喜一郎的豪言壮语——“三年赶上美国‘——曾经是丰田汽车工业公司奋斗的具体目标。一旦目标明确了,人就会采取积极的行动。企业也是如此。
  在战争时期的1943年,我从纺织工业调到汽车工业岗位上来,而在纺织工业工作时期所积累的经验,对我的帮助很大。前面提到的“自动化‘的构思,就是受丰田佐吉老先生发明的自动织布机启发而来的。我来到汽车生产现场以后,虽然当时在制造汽车方面是个门外汉,不过同纺织工厂比较之后,我清楚发现了汽车生产现场的优点和缺点。
  1949年和1950年是二战后的复兴时期。日本汽车工业的前途十分艰险。拿1949年生产的国产汽车的数量来讲,卡车只有35622辆,轿车只有1008辆;此外,还有从美国驻日军队转让的军用卡车44116辆。总之,日本汽车寥寥无几。
  尽管如此,丰田汽车工业公司却跃跃欲试,要大干一场。这也许是丰田喜一郎提出的“赶上美国‘的口号在鼓舞着士气。
  回想起来,1947年,我正在如今的丰田市总公司工厂(当时叫举母工厂)的第二机械制造车间担任主任。为了赶上美国,我想让一个工人不是只看管一台机器,而是看管多台机器,负责多种工序的操作。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考虑的结果是,我认为应该在机械车间首先建立起流水作业生产线。
  美国的机械工厂和日本的大多数工厂一样,车工只管操控车床。很多工厂的布局是将50台或100台车床集中安装在一起。车工这道工序完了,归拢起来送到钻孔车间去;这道工序做完,再送到铣工车间去一起加工。现在还有人认为这种集中起来一道一道工序完成的做法,就是机械工厂的流水作业。
  美国是按照工种分小组的,一家公司分许多工种小组。车工只管开车床,如果要钻孔就必须送到钻孔的地方去。在车工工序时,常需要焊接作业,但是车工不能做这种活,一定要送到焊接工序去做。因此,需要的机器数量很多,人员也很多。在这种条件下,美国企业要降低成本,显然只有大量生产。
  通过大批量生产的办法能够降低每台机器的人工成本,同时也就降低了折旧费。但是,大批量生产是以大型的高性能高速化机器作为前提的。
  这样的生产体系就是计划性的大量生产体系。这也意味着要采取一切工序都大量生产,然后汇总送到下一个工序去生产的办法。当然,在这种追求数量和速度的做法中,无效劳动和浪费也不可避免地多。日本的企业直到1973年秋季的石油危机以前,都在追求这种美国生产方式,但没有注意到因此产生的错觉:这种方式一定适合日本企业。

RGY1988 发表于 2019-12-29 21:57:08

万一火了呢?

qing0902 发表于 2019-12-30 08:06:28

我想加入 QQ群

梅花鹿 发表于 2019-12-30 08:09:28

路过,学习下

peterlai 发表于 2019-12-30 08:10:19

楼上你为何这么吊

304134789 发表于 2019-12-30 08:11:31

不错,支持下楼主

characte 发表于 2019-12-30 08:20:59

不错不错,楼主您辛苦了。。。

gdufsb22 发表于 2019-12-30 08:35:05

请大声告诉我这是几楼

SB213 发表于 2019-12-30 08:36:39

看了楼主的帖子,不由得精神为之一振,自觉七经八脉为之一畅,七窍倒也开了六巧半,自古英雄出少年,楼主年纪轻轻,就有经天纬地之才,定国安邦之智,古人云,卧龙凤雏得一而安天下,而今,天佑我大中华,沧海桑田5000年,中华神州平地一声雷,飞沙走石,大舞迷天,朦胧中,只见顶天立地一金甲天神立于天地间,这人英雄手持双斧,二目如电,一斧下去,混沌初开,二斧下去,女娲造人,三斧下去,小生倾倒.得此大英雄,实耐之幸也,民之福也,怎不叫人喜极而泣.......古人有少年楼主说为证,少年之楼主如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试翼,风尘吸张;奇花初胎,皇皇;干将发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小生对楼主之仰慕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海枯石烂,天崩地裂,永不变心.

xiyuancy 发表于 2019-12-30 08:37:51

职场有你,很赞
页: [1] 2 3 4
查看完整版本: 日本企业的错觉-I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