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O9000 呼唤简化-IIE
1、贯彻ISO9000标准现状分析当前的ISO9000运动,的确是管理科学的一场空前大普及,这个划时代的新概念,现在几乎家喻户晓。但它并非是好评如潮,在不少的场合,经常会听到人们略带偏激的失望和无奈的抱怨。在许多人的印象中,ISO9000似乎就是麻烦、罗嗦、走形式和伺候文件的代名词,以至于今天受到拷问和声讨,也实在是不足为怪的事情。
获得认证证书并不一定等于成功。如果有些企业的QMS在建立、实施和认证过程中,识别本企业的控制特征时存有局部的模糊、错位乃至错误,往往会导致个别环节的主次关系混肴、某一关键控制点被削弱、忽视或漏项的情况;其控制程序,从文件描述到实际运行,也往往容易出现繁琐、重复、不唯一的现象;但是这些并没有影响到对ISO9000的“基本符合”,就仍然应当获得认证证书;获证后只要“持续改进”,才能得到“业绩提高”,这也是ISO9000的规定要求,而且是更加重要的要求,但是常常因为“指导已经结束了”而被企业忽视了。难怪有一些获证企业的基层管理者总有一种尝到点甜味,但因绕路过多而不解渴的感觉。
必须承认,同样是一张ISO9000证书,各个企业的合格程度,特别是自身的获益程度是不相同的。如同“学生考试60分即可判及格”一样,ISO9000认证本身并非要求至善至美才能发证,“60分”以上还有很大的差距空间,是证书所不能反映的。
例如,某些行业中的大量非标化产品,本身已经是完整地提供给最终消费者的独立商品,其外形、结构和功能的设计和开发,可能是由顾客决定,也可能是由本企业负责;还有的企业虽然在QMS中删减了7.3设计与开发,但其过程工艺的策划和开发的能力、水平要比某些不删减7.3的企业高得多。从顾客和市场的关注角度看,这些差异是难以从证书中看明白的。
在某些特殊行业,专业人员相对较少,一些业外同志很可能对该行业的经营特点、市场商品学特征以及新科技、新动态缺乏了解,导致贯标企业多少受到了其它行业先期研究模式的影响,在借鉴了许多优点的同时,某些对本企业的不适应之处却未能解决。
近年来国有产权改制促进了众多民营经济成分的兴起,人才流动又相对滞后于资产流动,形成了某些行业、某些企业的人力资源暂时溃乏的局面。在我国加入WTO之际,一些基层企业还没有来得及完全熟悉关于国际市场的准入原则,例如WTO/TBT条款所规定的各项认证、认可制度,难免有个别人相信了社会上一些不正之风的误导,把本来是完全自愿的ISO9000认证,这样一种国际通行的市场化经济行为,当成是一种行政权力活动来对待。
从我国最先启动ISO9000的一些国有企业、公司流传下来的QMS运行模式,及其文件化的形式,可能适应了当时的市场形势以及当时理论研究的深度和实践经验。而不论是层次多、规模大、多现场的大型公司集团,还是管理机构单一,人员、场地集中,人员规模较小的中小企业,面对我国社会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和全球一体化的市场变化,又遇到了许多新的情况。如果在建立和实施QMS过程中还是走老套路,早已落伍的思维、理念、技巧和方法未能得到全面更新,很快就会暴露出繁琐、重复、不唯一、信息失真、可操作性差等明显弱点。 沙发!沙发! 哈哈哈哈,不错~`(*∩_∩*)′ 加油!加油~ 楼主资料能打包分享吗 万一火了呢? 火钳留名~~ 楼主出来我们一起玩耍吧 工业工程,很不错 找到好贴不容易,我顶你了,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