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
对于精益或是六西格玛,我们已经不再感到陌生,通过精益生产方式的改进,很多制造型企业获得了丰厚的利润回报,另一方面,Motorola和GE等世界一流公司所热衷的六西格玛管理法也诱惑着我们,时下国内众多的公司对于导入六西格玛也是趋之若鹭,其中既有国际国内知名的大公司,希望籍由六西格玛的革新引导企业走向卓越,也有名不见经传的中小型公司,希望能破茧而出更上层楼。在精益之后的六西格玛,更像一股管理思潮的风暴,席卷了各行各业,没有谁能拒绝这种成就企业梦想的诱惑。精益和六西格玛孰优孰劣,已经不单纯是业界的困惑,也成为理论学术界的研讨课题,在一些管理前沿阵营,精益和六西格玛得到有机结合,管理学界称其为Lean Sigma,它是企业有效经营管理的核武器(即一种培养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管理武器)。
问题一,精益生产和六西格玛的区别是什么? 20世纪初,美国的福特汽车公司创立了第一条汽车生产流水线,自此,福特生产方式即大规模的流水生产成为现代工业生产的主要特征。大规模生产方式是以标准化、大批量生产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的。这种方式适应了美国当时的国情。但是二战以后,社会进入了一个市场需求向多样化发展的新阶段,相应地要求工业生产向多品种、小批量的方向发展,单品种、大批量的流水生产方式的弱点就日渐明显了。 到了20世纪50年代,战后的日本经济萧条,缺少资金和外汇,经济和技术基础也与美国相距甚远,“规模经济”法则在这里遇到了严峻的挑战,如何建立日本的汽车工业?在考察了美国底持律的福特公司的轿车厂后,丰田英二和他的伙伴大野耐一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实验,根据日本的国情,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经过30多年的努力,终于形成了完整的丰田生产方式,使日本的汽车工业超过了美国。 精益生产综合了大量生产与单件生产方式的优点,力求在大量生产中实现多品种和高质量产品的低成本生产。精益生产成为当前工业界最佳的一种生产组织体系和方式。其指导思想是,通过生产过程整体优化,改进技术,理顺物流,杜绝超量生产,消除无效劳动与浪费,有效利用资源,降低成本,改善质量,达到用最少的投入实现最大产出的目的。LP的主要特点:(1)拉动式,(2)准时化生产,(3)均衡生产,(4)一个流,等。 六西格玛(Six Sigma)的概念是在1987年,由美国摩托罗拉公司通信业务部的乔治·费舍首先提出的,当时的摩托罗拉虽有一些质量方针,但没有统一的质量策略,同很多美国和欧洲的其他公司一样,其业务正被来自日本的竞争对手一步一步地蚕食。为了提高产品质量的竞争力,六西格玛这一创新的改进概念在摩托罗拉全公司得到大力推广。采取六西格玛管理模式后,该公司平均每年提高生产率12.3% 。到了九十年代中后期,通用电气公司的总裁杰克·韦尔奇在全公司实施六西格玛管理法并取得辉煌业绩,使得这一管理模式真正名声大振。 六西格玛是一项以数据为基础,追求几乎完美的质量管理方法。西格玛是一个希腊字母σ的中文译音,统计学中用来表示标准偏差,即数据的分散程度。对连续可计量的质量特性:用"σ"度量质量特性总体上对目标值的偏离程度。几个西格玛是一种表示品质的统计尺度。任何一个工作程序或工艺过程都可用几个西格玛表示。六个西格玛可解释为每一百万个机会中有3.4个出错的机会,即合格率是99.99966%。而三个西格玛的合格率只有93.32%。 从实质上讲,六西格玛管理法是一种从全面质量管理方法(TQM)演变而来的一个高度有效的企业流程设计、改善和优化技术,并提供了一系列同等地适用于设计、生产和服务的新产品开发工具。六西格玛管理法的重点是将所有的工作作为一种流程,采用量化的方法分析流程中影响质量的因素,找出最关键的因素加以改进从而达到更高的客户满意度。从目前的实践来看,六西格玛管理主要有两种类型:6sigma改进和6sigma设计。现今,六西格玛已经逐步发展成为以顾客为主体来确定企业战略目标和产品开发设计的标尺,是企业追求持续进步的一种质量管理哲学。
六西格玛管理法的主要特征,简单归纳起来有以下六点:(1)以顾客为中心,(2)以过程为中心,(3)科学的问题解决方法,(4)培养专家人力,(5)以课题方式开展活动,(6)追求极大的财务效果。 每一种管理理念的提出和发展从来都不是孤立的,也不是静止的。精益生产还在发展,六西格玛理论仍然在充实和完善,对于企业的经营改进活动,二者既有区别,又有很多相通和互为支持之处。已经有一些企业,(如天津的中美史克制药有限公司)在推行二者的结合,即Lean Sigma革新。
以下浅述精益生产和六西格玛的差异: 2. 思想范畴不同。精益立足于拉动式的准时化生产,消除的是在企业生产活动中产生的在工在库的浪费,精益思想追求的是用最佳的资源配置来最快的满足顾客的要求。六西格玛法是一种得到科学优化的解决问题的思想流程,在没有界定问题的核心之前,避免盲目行动,如同现代管理中的戴明循环一样,六西格玛所倡导的DMAIC成为企业解决核心问题的思想武器,企业应用六西格玛既可以解决直接生产部门的问题,也可以解决研发、销售以及采购等间接生产部门的问题,精益生产是企业运用六西格玛法消除企业生产中浪费的一件利器。 3. 解决问题的出发点不同。精益生产以减少7种MUDA为核心目标,直接对症下药,六西格玛则从顾客的要求(VOC/VOB/COPQ)出发,(六西格玛的六大特征),通过自上而下的政策方针展开,列出所有需要解决的课题,从中选择对顾客最具影响力的课题作为六西格玛课题实施。 4. 对财务效果的认识不同。精益生产方式的实现,因为7种浪费的消除或减少,主观上对企业的财务经营产生贡献,客观上这种贡献的大小对企业财务环境的影响没有经过科学分析和规划(财务贡献或许是微乎其微的),六西格玛的一个直接特征就是以财务成果为中心,运用帕雷托法则选择最能为企业带来利润的课题来实施,也就是说不赚钱或赚钱少的课题不被优先选择。 5. 系统化的工具使用。精益生产在解决问题时更多地依赖专家的经验,应用了顾客价值流分析,动作分析和时间测定,工厂设施布置技术,Jidoka(自动化)和防错法,多能工的训练,5s/TPM等多项技术。六西格玛法可以应用包括上述工具在内的一切可以应用的工具,但不是各种工具的简单堆砌,而是逻辑性地将各种工具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掌握了这一方法,既是不是某一领域的专家,也可以快速地逼近解决方案。 6. 统计知识的应用。相比精益生产而言,六西格玛法应用了大量的统计技法,通过对指标进行量化和分析,来验证你所作出的判断,从而避免解决问题时的凭经验,凭直觉,或者想当然。经验固然重要,六西格玛法集中了团队组织中全体智慧,把实际问题转化为统计问题(建立数学模型Y=F(X)),再由统计的解决方案得出实际的解决方案。 可能正是由于统计技术的应用才使得六西格玛法不如精益生产显得那么“平易近人”。的确,六西格玛法注重以数据事实说话,但统计技术不等于六西格玛,没有因为统计应用不足而不成功的课题,但是有很多革新课题的失败是因为一开始就选错了方向。
7. 对波动的认识和处理原则不同。波动是客观存在的,企业实施精益生产的失败绝大多数都是因为波动造成的,这些波动的因素可以概括为人员、机器、材料、方法、测量、环境(即5M1E)的波动,在实施精益生产前之所以要先导入5s/TPM等方法,就是要提高企业的基础管理水平,使得波动最小化。然而一般企业往往急于求成,上来就拉动,其短期的效果也难以维持。六西格玛则视波动为敌人,力在消灭或减少波动,波动减少了,品质也就提高了,所谓提高企 业的管理水平其实就是减少5M1E因素的波动。
问题二,何时应用精益生产?何时应用六西格玛? |
2022-09-22
2022-09-22
2022-09-21
2022-09-21
2022-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