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官方群 工业工程5000人群号 249148633
当今汽车强国中,不脱离德国与日本(当然,中国将是下一个势力),他们彼此在世界上拥有爱戴者,却又风格迥异,德国车除了在豪华领域占有一席之地,日系的豪华品牌也日渐强势,好比雷克萨斯在2016年1-12月累计销量达到109,150台,同比增幅25.6%,也能看出国内消费者对日系豪华品牌的认同。那么,想搞清楚这两个民族之间的造车理念差异,如果不想长篇大论进行评论,我们不妨谈谈奔驰与丰田吧。 汽车发明者 或许你曾经听说过梅赛德斯-奔驰 创办人之一的 Karl Benz,在 1886 年便研发了极速可达 16km/h 的全球第一辆 3 轮“汽车”:Benz patent motor car No.1,同年,另一位创办人 Gottlieb Daimler 也以一辆 4 轮马车为基础,打造了全世界第一辆 4 轮汽车:Daimler motorized carriage;然而,你可能不知道的是,这2 名汽车先锋各自成立品牌后,不仅在当时是彼此最强劲的对手,甚至终其一生,2 位创办人虽然居住地仅相距 60 英里,却从未见过一面,但 1926 年这2 个品牌的结合,却成为今天车坛上最知名的品牌。 每个传奇汽车品牌的背后,经常都隐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小故事,有的是为了向曾经羞辱过他的对手证明自己也有能力研发出与之抗衡的汽车,有的则是因为在市面上遍寻不着自己喜欢的汽车,索性便投入汽车的设计与生产,最后并成为车坛的翘楚。拥有超过百年历史的梅赛德斯-奔驰 当然也不例外,而且这家车厂的创办人还是现代汽车的发明者,不仅让人类脱离了马车的时代、改写人类交通工具的发展,创厂130年来,更多次在赛车场上写下辉煌的纪录,并设计出许多脍炙人口的经典车款,且替所有用车人研发出 ABS 防抱死剎车系统等主、被动安全科技,是目前车坛中历史最悠久、最成功的品牌之一,也是隐藏着最多故事、且所有汽车爱好者都应该用心去认识与研究的品牌。 现代汽车之父 梅赛德斯-奔驰品牌创办人之一、也是现代汽车之父的Karl Benz,诞生于1844 年11 月25 日,家乡在德国的Karlsruhe,父亲原是一名火车司机、在其2岁时便因为肺炎而过世,所以 Karl Benz 是由其母亲 Josephine Benz 所一手带大的。然而,尽管如此,Karl Benz 却对机械科学非常有兴趣,于16 岁那年,进入了当地的科技高中就学,毕业后先以锁匠为生,并陆续在不同公司担任设计工程师,并在 1871 年与伙伴开设了工作室,并在来年结婚后以太太Bertha Benz 的嫁妆买下合伙人的股权,自立门户。 身为工程师的Karl Benz,对于正要起飞的内燃机引擎设计有着浓厚的兴趣,在长时间研究后,于 1879 年 12 月 31 日,打造出第一具单气缸蒸汽引擎。这具全新的单气缸蒸汽引擎,采 2 行程设计,转速可达 200rpm,输出功率约为 0.7 千瓦,相当于 0.94 匹马力。 不过,这具引擎并没有帮助 Karl Benz 摆脱经济困境,他依然每天都在为自己的未来而挣扎、生活依旧十分艰苦,但抱着一股热忱,1883 年,Karl Benz 再次与 2 位伙伴创立了 Benz & Co. Rheinsiche Gasmotoren-Fabrik Mannheim 引擎工厂,并于 1884 年成功开发出第一具 2 行程汽油引擎,并在 3 年后、1886 年的 1 月 29 日,终于生产出全球第一具、最大马力约 0.75 匹的 954c.c. 单汽缸 4 行程汽油引擎,获得生产专利,安装在自己设计的 3 轮车架上,组合成极速可达 16km/h 的全球第一辆 3 轮“汽车”:Benz patent motor car No.1,且于同年 7 月 3 日正式向世人公开他的设计。 Karl Benz(图左)所设计的 Benz patent motor car No.1,是人类第一辆 3 轮汽车,但第一位试车手,却是他的夫人:Bertha(图右)。 可惜的是,尽管 Benz patent motor car No.1 获得了 1888 年 Munchen 设计大展的金牌奖,但由于当时的民众们对这辆“机械马车”的耐用度与安全性都存在着极深的疑虑,所以 Benz patent motor car No.1 并没有让 Karl Benz 名利双收。值得一提的是,尽管 1986 年时,Benz patent motor car No.1 便成功地完成了首航,但这辆车的第一次长距离行驶,却是在 1888 年的 8 月,且试车手不是 Karl Benz,而是他的夫人:Bertha。 夫人的伟大创举由于当时的民众普遍仍认为汽车终究无法取代马车的地位,且对这种自己会“行走”的交通工具相当恐惧,甚至 1865 年英国国会还制定了通行欧洲的“红旗法(此法已于 1896 年废止)”,规定凡在道路上行驶的蒸汽引擎车,需 3 人驾驶,1 人操纵方向盘、1 人控制锅炉、1 人摇着红旗(夜间举红灯)跑在车前 60 公尺处、警告行人,且市区行驶速度不得超过 3.2km/h、郊区不得超过 6.4km/h。 所以每次 Karl Benz 要试车时,警察都会出面制止,所以 Benz 的 patent motor car No.1 迟迟没有进行长距离的行驶测试,直到 1888 年 8 月的某一天,Karl Benz 的夫人实在不愿意再看到他为了无法测试而搞得焦头烂额,所以便毅然决然地与两位儿子:Eugen 和 Richard 跳上了车,前往位于 Pforzheim 的娘家,并安然返回,勇敢地替 patent motor car No.1 完成了首次长距离的路试。 Karl Benz 夫人:Bertha 与 Benz patent motor car No.1 的首航从德国 Mannheim 出发,途中经过 Ladenburg 与 Heidelberg,终点则是一间位于 Wiesloch 的化学商店。 因为 patent motor car No.1 的首次长距离路试相当圆满,所以 Karl Benz 正次在市场上推出了这辆不需要马匹在前面拉的汽车,不过由于新车的价格是一般 4 座位马车的好几倍,所以市场上能够负担得起的买家非常少;于是,Karl Benz 听从了其他人的建议,于 1894 年开始生产较便宜的车款:Velocipede(简称 Velo,配置排气量 1,045c.c. 单缸引擎、可输出 1.5 匹最大马力,极速可达 20km/h),且在 1901 年之前贩卖了约 1,200 辆,此外,Karl Benz 不仅在 1895 年 3 月时,开发了一款车厢内可面对面乘坐 8 名乘客的 Benz motorized bus(配置排气量 2,651c.c. 单缸引擎,可输出 5 匹最大马力,极速可达 20km/h),成为世界上第一辆公共汽车,也在 1909 年打造了 Blitzen Benz、一辆极速高达 205km/h 的赛车。 上图为 Karl Benz 在 1895 年 3 月时所开发、可面对面乘坐 8 名乘客的 Benz motorized bus(配置排气量 2,651c.c. 单缸引擎,可输出 5 匹马力),为世界上第一辆公交车,图中则为 1894 年生产、较便宜的车款:Velocipede(配置排气量 1,045c.c. 单缸引擎、可输出 1.5 匹最大马力,极速可达 20km/h),至于下图则为 1909 年打造的 Blitzen Benz“闪电奔驰”、一辆极速高达 205km/h 的赛车。 Karl Benz 逝世于 1929 年 4 月 4 日,享年 86 岁,但在他辛苦的一生当中,不仅极有先见之明地舍弃了体积庞大、但技术面上已相对成熟的蒸汽引擎,开发出当时并不被看好的汽油引擎,作为全球第一辆汽车:Benz patent motor car No.1 的动力来源,更设计出全球第一辆公交车等不同的车款,与梅赛德斯-奔驰 的另一位创办人:Gottlieb Daimler,共同带领人类跨越了马车的时代。 日本最强发明家,匠心入魂相较奔驰的诞生,身为一生取得84项专利并创造出35种实用方案、被日本人誉为“发明王”之丰田佐吉的长子,丰田喜一郎不但是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工学系的高材生,为了实现自力打造汽车王国的理想,还曾经远赴英国及美国取经,成功创建了现在的世界第一大车厂:丰田自动车工业株式会社,并结合他个人所独创的“Just in Time (简称JIT) 实时管理系统”与“广告牌式管理系统”,与副总裁大野耐一开发出日后成为全球所有管理学院都已列为必修课目的“Toyota Production System,TPS 丰田生产系统”。 父亲的远见 长子的野望 1867年,正当欧美列强开始将工业革命的种子与新思维传入日本本土之际,丰田喜一郎的父亲、同时也是“丰田自动织机制作所”的创办人丰田佐吉,才刚诞生于静冈县郡山口村的一个木匠之家,但聪明的他,却深受西方文化影响,而且热爱创作、实验及发明,终其一生研发出84项专利,并创造35种实用方案,被日本人誉为“日本发明王”。 丰田自动织机制作所创办人丰田佐吉,是丰田汽车创办人丰田喜一郎之父、现任丰田总裁丰田章男的曾祖父,一生研发出84项专利,被日本人誉为“发明王”。 丰田佐吉的一生,其实就是日本近代工业史的缩影,而他一生中最重要的发明,便是他在1896年所设计出来的划时代纺织机:丰田式气动纺织机。就像纺织机的重要性之于工业革命一样,对于以农立国的日本来说,发展纺织工业也是它们想要转型成工业强国的第一步,于是当丰田佐吉设计出丰田式气动纺织机,成为全日本第一台不需依靠人力纺纱的自动纺织机,可以只需要一名员工监看3~4台纺织机的作业后,由于织出来的布匹质量出色,且纺织机拥有极高的可靠度,并能在织线中断时立刻停机,所以很快的,这台纺织机不但在纺织圈内造成了一股“丰田旋风”,一但机器有问题便立刻停止运作的观念,也奠定了日后丰田喜一郎的“实时管理系统”观念,并沿用至今。 现今仍完好保存在丰田产业技术纪念馆大厅正中央的环状织机,便是丰田集团创办人、“日本发明王”丰田佐吉于1906年的发明,不仅已获得“日本世界产业技术遗产”的认证,更有“梦幻纺织机”的封号。 1926年,丰田佐吉在今天的名古屋地区创建了丰田自动织机制作所,一边生产质量优异的布料,一边持续研发更精密的纺织机,甚至连吹起工业革命号角、号称“世界纺织工厂”的英国也都注意到了他的发明,并吸引当时年产量全球第一的纺织工厂向他购买丰田式气动纺织机的专利权。不过,尽管丰田佐吉很早便在纺织世界里已大显身手,但是为了家族事业的未来,1917年,他在长子丰田喜一郎24岁时,便鼓励他前往日本东京帝国大学机械工程系专攻发动机技术,并于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中的丰田自动织机制作所任职,并在10年后,成为生产部门的常务经理。 然而,丰田喜一郎并未因此而自满,因为当他看到汽车对人类的影响力后,深感日本要强盛,绝不能没有自己的车厂,而他这一想法,也获得了父亲的支持,于是特别派他前往英国与国外纺织厂签定专利权约,并花了4个月的时间,在英国研究汽车交通,甚至前往美国福特工厂参观实习,并与亨利福特,实际了解汽车工厂的生产运作,且更加坚定其想要在日本发展汽车工业的决心。 德国与日本车厂的最大区别 从奔驰的故事可以看出,很多人都说德国人的脑子是方的,他们除了发明了汽车,在德国制造的口碑是建立在一个非常有意思而且关键的观点上:不相信人(包含动物)。 德国人有一个根深蒂固的观念,是人都会犯错,都会有误差,特别是在生产环节,这些人引入的负面影响经过流水线的每个环节逐级放大,必然会最终影响产品的品质。因此整个产品的生产工程中,人的因素越多,最终产品出问题的可能性越大。所以德国人提高品质的思路非常直接,就是在生产环节要动用一切可能的手段把人的天然影响降低到最小,把每件事情都分解成机器(或者人像机器一样动作)能简单执行的。换句话说,就是提高生产的自动化水平,只要机器能做的,在成本合理的范围内,就坚决不让人做。相信自动化,人类不擅长做的重复易错的交给机器人。 奔驰最初的水箱护罩设计原稿,右下角能看出设计师对细节的严苛要求。 这样的基础之下,这也让奔驰在如此严谨的精神之下,轻易在德国汽车品牌中,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成功的高档汽车品牌之一,其技术水平、过硬的质量标准、推陈出新的创新能力、以及一系列经典轿跑车款式令人称道,让奔驰三叉星已成为世界上最著名的汽车及品牌标志之一。 这样看来,奔驰所代表的德国,他们的造车之道几乎没有瑕疵,面对承载乘客的交通工具,车辆上越能看到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确实能够赢得消费者的信赖,相比之下的日本车厂又该如何取胜。 在日本,创业史超过1000年的日本企业有7家,超过500年的有39家。2008年,韩国央行发布的《日本企业长寿的秘密及启示》报告显示,全世界寿命200年以上的企业中,有3146家在日本,约占总数的60%。或许他们一样也追求效率,但真正造就出如此辉煌的成就,却与德国精神完全不同,灵魂在于“人”。 匠的精神、职人技!这是日本金刚组官方网站上展现的企业魂。走在日本的街头,更不难发现“匠人”精神散布在日本的各行各业,不论是对食物的专注,或是对器具这类的生活用品,“匠人”在日文中可写作“職人”。用日本人自己的话讲:“是追求自身手艺进步,并对此持有自信,不因金钱和时间的制约扭曲自己的意志或做出妥协,只做自己认可的工作。一旦接手,就算完全弃利益于不顾,也要使出浑身解数完成。” 走过了草创,日本车厂也经历了漫长的摸索期,如今的“匠人”精神也蔓延至汽车生产商,一如雷克萨斯设计师们,为了NX的门把手上体现了五大设计理念——即“照亮驾驶者双脚周围地面与车门把手表面”、“无间隙”、 “动感设计”、“握感”以及“放开把手时的声响”,这些开发过程中的重点考量元素,更是前后花费了设计工程团队近三年的开发时间。 超跑LFA的研发过程更犹如是神话一样的存在,它的研发从2000年开始立项,原本在2005年已经基本完成,但却因“匠人”精神作祟,工程师们推倒原来的金属车身构架计划而换装碳纤维车身,这等于重新设计了一遍全新的LFA。生产计划一再打磨,最终直至2010年12月才开始正式下线。而最新推出的LS,前脸所使用的纺锤格栅设计,更犹如编织物般带有生命力,灵感是否来自于丰田的起源纺织业不得而知,但与德系品牌的精密方正设计截然不同。 德国人不相信“人”,重视成效、注重方圆,不甘于现状的精神,所以成功带领人类跨越了马车时代。日本人则反之,“人”则为最大财富,让冰冷的机器也能感受到“人”的温度,为了作品的完美可以不对时间设限,顽固起来一点也不输给德国人。你可以说他们持着不同的态度去面对事物,但造车工艺至今已不分轩轾,演化出德国车与日本车截然不同的风貌,除了让车坛发展不至于那么无聊乏味,两者成功背后的精神,其实都有值得每个人借镜的地方。 本网站官方群 工业工程5000人群号 2491486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