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
出生于中国大连的日本**野耐一先生。作为丰田生产方式的创建者与倡导者,他一手创造了超越福特生产方式的丰田生产方式。 “以美国三大汽车公司为首,已经有数不清的工厂视察团来到丰田的工厂访问,可是即使丰田将其生产方法公开,能够真正模仿好的企业几乎没有。严格来讲是零。”———史蒂文•斯比尔和肯特•鲍恩,在1999年9~10月期《哈佛商业评论》上所撰文章中阐述TPS难于学到与做好。 两种截然不同的说法,哪一个是**?我以为,事实上它们都很对,它们是在不同的境界上说TPS。在我目前的认知中,TPS应有三重境界。大野先生所言是在第一和第三重境界上,史蒂文•斯比尔和肯特•鲍恩先生所言则为第二重境界。
第一重境界:TPS就是TPS。
第二重境界:TPS不是TPS。
丰田生产方式总是鼓励员工和经理们积极参与实验与实践,它是努力造就人人都是工程师与管理者的一个组织。由于人融洽在其中,TPS就不仅仅是一种生产系统了。
第三重境界:TPS既是也不是TPS。
为什么丰田之外的工厂目前还很难赶超丰田?就是因为,在丰田公司之外,还没有TPS的第三重境界:TPS与人、机器与人日趋和谐合一———TPS既是也不是TPS,我以为丰田一直在孜孜以求的就是这一重境界。 万物背阴而向阳,并且在阴阳二气的互相激荡中形成和谐,变化是无休止的,由变化而形成新的和谐体,再变化、再和谐。在任何工厂里、在任何物品的生产过程中,人与物缺一不可,就像阴阳对立统一于一个事物内,而生产的过程,就是“冲气为和”的过程。变化、和谐、再变化、再和谐……人与机器,不存在谁使用谁的问题,站在不同立场,用与被用可能完全要换一个个儿———重要的是形成如同水流一样自然而然的“单件流”———和谐美妙的Onepieceflow。 现在,我认为,百人百种、千人千种、万人万种……有多少人(企业)就有多少种学习TPS的方法与境界———就好比TPS是珠穆朗玛,任何一个人向着它的顶峰攀登绝不可能走过同一条道路———的确有一条大家公认最短的路(丰田生产方式),但出发点不同,人的状况不同,而且即使最短的路,它也绝不是同一条。 但是,无论如何,学习TPS必须要经历前述的三重境界。要登珠穆朗玛,无论从哪个方向来,必然得从山脚起步———此时,珠穆朗玛就是珠穆朗玛,TPS就是TPS;一旦开始登山,珠穆朗玛就不再是珠穆朗玛,它当中已经有了你这个人,你融入进去,改变了它,你在一个过程里———你在TPS里,TPS当中有了你,它就不是TPS了(不是一种单纯的生产方式了)。最后,当你立在珠穆朗玛峰顶,巅峰之上,放眼望去,无限风光在险峰,珠穆朗玛是、也不是珠穆朗玛!———这就好似TPS的第三重境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