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
丰田生产方式为什么具有这样大的威力,能够打败以美国工业为代表的、近一个世纪以来确立的大批量生产方式,其中必然存在着创新的**性的新思想。透过表面的细节来分析丰田生产方式在技术道路、管理的观念和人和组织关系等3个方面都带给世界工业界以新思想。日本人当时的创新是:
技术路线由热衷于大型刚性的高效率专用设备转向为可快速调整的柔性技术。丰田在快换模具和快速调整等技术的支持下,实现了更有优势的小批量甚至单件流生产。新的方式省去了大量生产中由于大量库存成品零部件所引起的高库存和资金积压,减少了大批加工时多数制品的停滞和等待,反倒比大批量生产提高了效率和降低了成本;丰田仅存有够工作2个小时或再少一些的中间库存,与美国企业储备2周的在制品形成鲜明的对照。丰田的成功冲击和动摇了现代企业的“大批量出效益”的传统“金科玉律”。 树起消除浪费的大旗。精益思想将企业活动按照对最终用户需要的产品或服务是否增值划分为3类:增值活动、不增值但目前的技术或{词语被屏蔽}环境下仍不可缺少的活动和不增值可以立即消除掉的活动。丰田生产方式将生产过程中所有的非增值活动都视做浪费。丰田汽车公司的经理大野耐一曾经指出了7类不增值的浪费(muda)。如:产品缺陷、不必须的过量生产、等待加工或消费的商品库存、不必要的过程、不必要的动作、多余的运输、停工待料或停工待机以及不符合用户需求的产品设计或服务(由Womack & Jones增加的)等。 丰田消除浪费、减少非增值活动的各种措施,如5S、TQC等,为提高生产能力开辟了新的思路。长期以来,人类对于加快过程速度的改革仅仅着眼于那些增值活动的速度,提高生产效率的努力主要作用于加工速度或加工方法的改进和提高,如发明效率更高的设备、减少工作量的新工艺和新方法等。但真正对增值起作用的时间仅占总周期的1~5。并且加工效率越高,非增值过程时间所占比例越大。在仅仅1~5%的空间里的改进对于减少整个过程的周期的潜力越来越小。丰田号召消除浪费的贡献就在于将改进的着眼点转移到非增值活动上去。在占95%时间的非增值活动里挖掘潜力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员工的管理和企业结构方面,冲击和动摇了精细分工原则。精细分工是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支柱。严格的层级管理制度和精细分工,在工业化初期可能是降低劳动力成本和改进管理能力的必要原则。但是,“阻碍知识和努力的发挥,是大量生产方式最突出的特征”。丰田将若干质量监督、技术改进等现场决策的职责下放给操作工人、消除设计和工艺技术以至管理之间的隔阂和界限、开展全员设备管理等措施、组织由各个专业人员参与(注意!并不是各个职能部门代表参与的)项目实施团队等。鼓励和强调每一个参与者的积极性。从而打破了传统的金字塔式的组织结构、精细分工的做法,连通了过去互不通气的部门“功能竖井”。
与供应商之间建立的新型企业间的关系提高了企业相互之间的忠诚度,形成长期稳定的供求关系,促进供应商改进效率。使持续改进的扩展到企业之间。
丰田的变革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和丰田生产方式的扩散 当时美国人的头脑还是冷静的,他们排除了对日本取胜的偏见,开始研究日本竞争者采用的新方法。于是美国人反过来到日本去取经了,福特、克莱斯勒、通用几个大公司都到了日本。真正感到日本新生产方式的压力的福特公司,它的新联公司的弗里蒙特工厂成为在美国最先“复制”丰田制造方式企业,这里的管理人员都来自丰田,生产丰田设计的小型轿车。从而开始了世界各地主动的向丰田生产方式学习的历史。美国人学习了日本的工作方法以后,也取得了令人惊异的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