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官方群 工业工程5000人群号 249148633
五星红旗迎风飘扬,神州大地举国欢腾。在硕果累累的金秋十月,我们迎来了伟大祖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五周年华诞。 六十五载砥砺前行,六十五载春华秋实。六十五年来,在党和国家的正确领导下,在几代人的艰苦努力下,中国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书写了波澜壮阔的伟大史诗,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非凡成就。 忆往昔,万丈高楼,起于平地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工业基础极其薄弱。1949年工业总产值140亿元,在工业产品中,产钢15.8万吨,原油12万吨,原煤3200万吨,水泥66万吨,发电量43亿度。我国工业经济不仅资本存量小,生产技术落后,结构也不合理。 历经三年恢复期,我国工业化建设起步。经过“一五”时期,推进156个重点项目建设,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此后,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逐步建立,工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主导地位日益凸显。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工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工业企业在改革中焕发出巨大的活力,在开放中实现了前所未有的跨越,无论是经济总量还是产业结构都跃上了新台阶。制造大国地位初步确立,中国工业的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 看今朝,制造大国,巍然屹立 经过六十五年的发展,我国工业经济实力逐步增强。目前,已建成全面的、具有相当规模和水平的现代工业体系。涵盖了完整的原材料能源工业、装备工业、消费品工业、国防科技工业、电子信息产业等门类齐全的产业体系和丰富的配套链条,在各个重要领域形成一批产能产量居世界前列的工业产品。在世界500种主要工业品中,我国有220多种产品产量居全球第一位,其中粗钢、电解铝、水泥、精炼铜、船舶、计算机、空调、冰箱等产品产量都超过世界总产量的一半。 经过六十五年的发展,我国工业大国地位名副其实,“中国制造”享誉全球。2010年我国制造业产出占世界的比重为19.8%,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制造业大国。2013年我国装备制造业产值规模突破20万亿元,占全球装备制造业的比重超过三分之一,稳居世界首位。德勤全球制造业组与美国竞争力委员会发布的《2013全球制造业竞争力指数》,将中国列为现在以及未来五年最具竞争力的制造业大国。 诚然,工业由大到强,离不开正确的决策引领。党的十六大提出,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党的十七大指出,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党的十八大强调,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促进“四化”同步发展,进一步为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指明了方向。 工业由大到强,离不开科技创新发展。近年来,我国在载人航天、大运载火箭、月球探测、卫星导航、高性能计算机、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核电技术、通信技术等当代科技的尖端领域,取得了一大批重大自主创新成果,实现了历史性突破,极大地提高了我国的综合国力、国防实力。进入新世纪后,从“神八”、“天宫”太空对接到“蛟龙”大洋潜水,从万吨油压机成功锻造特大型钢锭到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计划的实施,中国工业经济在创新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工业由大到强,离不开重大装备支撑。一大批高档数控机床新产品研制成功并投入使用,工业装备保障能力和重大装备国产化水平不断提高,为国民经济重点建设提供各种成套设备。全国发电总装机容量中,国产机组已达80%以上。年产千万吨级大型炼油设备的国产化率达90%。国产100万千瓦超临界火电机组、国产750千伏交流输变电成套设备已投入运行。国产±800千伏直流输电换流变压器、应用于特高压输配电工程的国产±1100千伏直流干式平波电抗器、1000千伏交流变压器绝缘套管完成技术鉴定。 大型抽水蓄能机组关键控制设备自主化取得新进展。日产4000吨大型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年产60万吨乙烯、30万吨级合成氨、百万吨级钾肥等一大批大型成套技术装备实现自主化。电动汽车研制取得显著进展,燃料电池汽车技术进入国际先进行列,混合动力汽车实现载客运行并具备了批量生产能力。 工业由大到强,离不开“两化”深度融合。我国应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不断取得新的进展,工业设计研发信息化、生产装备数字化、生产过程智能化和经营管理网络化水平迅速提高。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催生了一批新兴产业。科技咨询、工业设计、现代物流、软件服务、信息发布、创意产业等工业服务业蓬勃兴起,促进了工业的优化升级。电信网、互联网、广播网“三网融合”的推进为信息化的发展增添了新的动力。 展未来,工业强国,扬帆起航 大国重器,厚积薄发。重大技术装备的跨越式发展,为中国工业强国之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经过六十五年的艰苦奋斗,中国跨越了发达国家百余年的工业化进程,成功步入了工业化中后期发展阶段。挥别过去三十年的高速增长,经济发展迎来了中高速发展的新常态。在产业阵痛的同时,也为工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提供了充足时间和空间。 在新一轮工业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全球制造业将重新布局。欧美发达国家纷纷推出“再工业化”战略,德国推出了“工业4.0”战略,日本发布了制造业竞争策略,新兴国家也将制造业列为立国之本。 与前两次工业革命失之交臂的中国,不会放弃这次与发达国家掌握先进核心技术的均等机会。我们将充分发挥后发优势,通过掌握新工业革命的核心技术,成为新的竞争规则的重要制定者、新的竞赛场地的主导者,实现中国工业的跨越式发展。 唯有提早谋划,做好战略布局,才能抢占新一轮产业竞争的制高点。当前,我国距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间节点只有6年的时间。按照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总体要求,必须加快转型发展,优化产业结构,推进“两化”深度融合,把工业发展建立在创新驱动、集约高效、绿色低碳、智能发展、惠及民生的基础上,加快提质增效升级,实现“制造”向“智造”的转变,由“大国”向“强国”迈进。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在抢占新一轮产业竞争制高点的征程中,我们更加充满自信,中国制造业定能抢夺先机,书写工业强国的历史新篇章。 (本报记者 司建楠 执笔) 本网站官方群 工业工程5000人群号 249148633 |
2020-02-17
2022-06-13
2021-12-13
2022-11-09
2022-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