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官方群 工业工程5000人群号 249148633
从谷歌眼镜开始,可穿戴设备成为新时尚的代表。从智能手环、智能腕表到智能贴片、健康感知服装等,谷歌、三星、小米、华为等公司都相继推出了自己的产品。随着消费者对新式交互方式的热情日益高涨,以及对新技术产品的向往,可穿戴设备的市场潜力巨大。有机构预测,2017年中国可穿戴设备领域市场规模或将达300亿元人民币。 那么,我国科技企业如何在可穿戴设备这样一个新兴产业中树立自己的旗帜?专家表示,国内企业可以利用国外开源技术和国内代工工厂先进的制造经验,打造出自己的高质量产品,在不断发展中寻求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 核心技术待突破 市面上各式各样的可穿戴设备品种繁多。北京三聚阳光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专利代理人吴黎通过专利文献检索发现,目前主要的智能可穿戴技术申请人有飞利浦电子、索尼、Fitbit公司、阿迪达斯、柯达、诺基亚、苹果、谷歌等,其专利申请量都在几百件。 “近年来,我国企业也逐渐开始在该领域进行专利布局,如小米、华为等公司,但我国总体专利申请较为分散,专利申请数量和国外科技公司相比还有差距。从全球专利申请的地域分布来看,美国是该领域企业进行专利布局时首先考虑的国家,在美国提交的专利申请量最多,远高于欧洲和中国。”吴黎向本报记者介绍,目前,主流可穿戴设备的技术研发焦点集中在人机交互、显示技术等方面。 “未来,可穿戴产品类型还将进一步丰富,设备功能也将更加完善,其中运动健身监测仍将是年轻用户最为关注的功能领域,其市场空间巨大,将是发展较快的细分领域。”易观智库智慧院副院长葛涵涛向本报记者介绍。 “目前就整个行业来说,硬件方面如电池续航能力,亟待新的技术突破,现在用户对苹果手表吐槽最多的就是需要经常充电。因为可穿戴产品要实现数据交互或数据捕捉功能,就会带来耗电量的急剧增加,同时还要受到外观造型上的限制。”中国可穿戴计算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秘书长杨昕向本报记者介绍,电池技术解决不好,会给可穿戴设备带来一系列的技术难题。如目前可穿戴设备大多采用蓝牙4.0的通讯方式,尽管其数据传输的可靠性不佳,用户体验并不好,但因其耗电量最低,所以仍然受到各大厂商青睐。 “可穿戴设备要实现人体功能的延展,需要通过各种传感器从人体捕捉信息,并进行人机交互。但目前小型化、可靠的传感器种类并不多。”杨昕介绍,目前来看,较为可靠的是可见光检测方式,如对人体心率的检测等。但对于人体血压、血糖、脑电波等数据检测,其检测原理尚不能被主流医学界认可。 中国企业如何走 未来,可穿戴设备市场份额将会逐渐扩大。“我国企业和科研机构在其核心技术领域应加大科技投入和专利布局,如传感器检测灵敏度、移动人机互动、电池续航能力、环境耐受能力、柔性显示等方面,都需要进一步实现技术突破。”吴黎表示,由于可穿戴设备采集了大量用户个人信息,涉及用户个人隐私,如何确保个人信息不被泄露,将是可穿戴行业遇到的一个极大的挑战。此外,提高人机交互过程中的用户体验,将是各大公司努力的方向和角逐竞争的热点。 “可穿戴行业作为一个新兴领域,与之相关的法律法规及行业标准都不完善。目前,我国在该行业的发展中,硬件厂商多,平台厂商少;获取的数据虽多,但不善于使用。这些可穿戴产品捕捉了很多数据,如用户每天走的步数、消耗的热量等,但反馈给用户的准确信息还不够。”杨昕强调,围绕健身检测与健康管理、医疗辅助产业,今后我国厂商应该和专业机构加强合作,在平台建设上进一步发力。 作为一个由美国兴起的产业,智能可穿戴的核心技术掌握在国外企业手中,我国企业如何探寻出自己的发展机遇?中国可穿戴计算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专家委员会委员陈雪涛支招:利用开源技术,加强自主创新。 “国外如谷歌等公司的技术已经开源了,我国的科技公司在现有的技术环境和市场环境之下,应借助开源技术的力量先形成产品,融入自己的创新、创意。通过产业链上下游的配合,利用国内代工工厂较为先进的制造经验,提升产品质量,实现较好的用户体验。”陈雪涛向本报记者表示,产品质量的提高、服务需求对质量的拉动,将会带动整个行业由中国制造走向中国“智造”。 |
2020-02-17
2022-06-13
2021-12-13
2022-11-09
2022-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