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官方群 工业工程5000人群号 249148633
“使用机器人,源于两个想法,一是提升质量,二是提升管理。实际上,使用机器人本身也是一个挑战。”提到最早引入机器人的初衷,企业负责人说。在生产车间,工人有熟手和生手之分,他们不但容易疲劳而且会受情绪影响,出活有好坏之分。而机器人不存在这些问题,一旦上手齐刷刷地出效率。 “没有机器人的时候,我们无非就是电工;有了机器人以后,我们就转移到了自动化上。”一名在太原龙发数码科技有限公司焊装车间工作多年的工程师对记者说,他现在主要负责机器人的操控、检修和保养。原先传统意义上的产业工人,如今转型为含金量更高的技术人员,这正是产业升级所迫切需求的。“随着我的技能和经验的积累,慢慢地我也成长为技术人员。对车间来说,这里不是人的增加,而是技能的增加。”与以前工作的辛苦程度不同,现在他更有自豪感,因为工作性质的转变,对他自身也是一种提高。在组织内部,工人的这种职业转换与成长,岂不是企业更乐意接受的吗? 机器人的到来,会不会与人产生“饭碗”冲突?备受“管理百万员工困扰”的郭台铭也公开表态,机器人的投产使用,让那些不喜欢枯燥劳作的“90后”员工,可以去学习操控和维护机器人,转变为机器人工程师。换言之,机器人生产,将人力转移到更高附加值的岗位上去。机器人替代人工,虽然损失了一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岗位,但同时也会增加更多技术型、服务型岗位,长期来看更有利于提高劳动收入,促进社会发展。 机器人上岗了地球人去哪里 调查显示,2013年世界各地共销售了17.9万台工业机器人,同比上升12%,总量再创新高,今年上半年,这样的增幅还在继续,近5万台机器人在中国安装使用,机器人的应用领域正向电子信息产业以及建筑、采矿等领域延伸。机器人替代人工,已经是生产力进步的印证,通过这种市场化的革新,推动企业进行生产要素的调整,更使企业的技术水平不断升级。一旦制造业采用人工智能化技术以及大面积机械化,机器代替人的大规模发生,是否会威胁到人们的就业? 蔡颖鑫认为,对此不用过分担心。随着老龄化进程,我们即将迎来劳动年龄人口的历史性拐点。人口红利即将萎缩之际,招工难不断涌现,这就倒逼企业通过科技创新,减少对人工的依赖;越来越多80后、90后等年青的一代,不愿意再重复简单的劳动岗位工作,而生产转型升级,能为劳动者创造更好的就业环境;加之生产自动化、机械化进程由来已久,且一直在持续发展。事实上,放眼人类的工业革命历史,这一进程一直在发生,并没有太多人受到影响。科技的发展会带走一些工作,同时也会创造大量新的工作。 从目前的状况看,自动化改革的核心是传感器、人工识别、机器学习和分布式智能技术,这些领域全部都需要大量的人才;而且要想把“机械手臂”变成真正的“机器人类”,则需要大数据存储、高速运算的长足发展,打个比方,机器人的每一个动作背后都有一套相应的程序去控制,必然会创造出大量的程序员岗位,最可能的情况是一台能完成高精度组装的机器人,消灭了iPad32道工序所有的装配工人,却成就成千上万个程序员的梦想。 今后更加值得期待的是,如何将人口红利变为头脑红利,让人更多地去做创造性的工作,会是企业更好的选择。 本网站官方群 工业工程5000人群号 249148633 |
2020-02-17
2022-06-13
2021-12-13
2022-11-09
2022-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