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消费市场的容量和增长速度,注定了这里将成为全球供应链企业的决胜战场。
中国企业融入全球的意识由来以久。但在2007年,这一进程史无前例地加快,并在中国市场的内部产生发酵效应。
最近的例子是铁矿石。必和必拓提出收购力拓,忽然让中国人意识到,虽然这是发生在别人后院的事情,但自己无法置身度外。过去的不参与已经留下过惨痛的教训:就算收购成本提高一倍,也无法再次得到几年前的并购机会。随后不久,中铝与美铝**入股力拓,迈出了历史性的第一步。
这也是中国不得不做的事情。全球能源的紧张,与中国的钢铁产量和能源消耗对应起来,成为最新一轮价格高企的动力。不过,因中国而创造出来的大买卖中,最大的买家却发现自己对价格没有发言权。这如同一场游戏的发起者,最后却被踢到了圈子外。
对全球产业链的参与过程,实际上是对传统的中国制造路线的一场颠覆。过去,中国作为世界工厂制造产品,出口到世界各地的消费市场。中国制造的产品也被贴上了“廉价”的标签,因为无论是生产原料还是劳动力,都是直接而便捷的。所谓的中国制造,也仅仅是在产业链环节中的简单重复性工作,在全球产业链范围来看,中国不过是一个用于降低成本的简单环节,扮演的是“价格通道”的角色。
但现在,中国亦成为一个市场,有了内部的机理和机制,成为全球供应链的有机一环。中国不但在全球供应链中占有一席之地,还有能力撬动整个链条,甚至发起供应链规则的变化——正如中铝和中钢在铁矿石行业中的尝试一样。
中国的底气一方面来自内需市场。随着世界市场的需求与同步,中国成为甲方,拥有足够的话语权参与进来。在铁矿石的例子里就是如此,随着中国基础建设和汽车产业的增长,中国在谈判桌上有了自己的位置。另一方面,随着多年制造业的积淀,中国制造也已经发生了加工贸易的深层次转变,从简单的代工到深加工能力的养成,促使跨国企业将供应链的更多环节放到了中国。这种转移,也促成了利润能力和话语权的提升。
看看那些在全球一言九鼎的供应链企业过去一年中在中国的作为,比如零售业的沃尔玛、{词语被屏蔽},制造业的宝洁、通用,就可以感受到这种融合的迫切性。
在制造业最基础的代工行业,这种趋势更为明显。在历史上,以富士康为代表的代工企业就是因循着这样的路线,从生产模具到提供零组件,从代工服务再到自己的品牌战略。到今天,富士康已经建立了一条以中国**为基础座标的本初子午线布局。这一类企业凭借自己强大而完善的供应链整合能力,奠定了在全球制造业中上不可替代的地位,几乎所有的品牌企业都对其充满依赖。
代工企业的发展过程是产业梯度转移的一部分。最近富士康在越南投资40亿美元,有人担心中国会因为成本上升而失去代工的机会。但是从中国积累的人力资本、产业配套来看,好戏才刚刚开始。
中国消费市场的容量和增长速度,注定了这里将成为全球供应链企业的决胜战场。日美汽车在中国展开的赛局,是一场典型的战争。随着汽车产业链重心的东移,通用将中国作为自己赶超丰田、重新布局的主战场。除此之外,这里也是H&M与ZARA两大服装零售企业的T台,肯德基和麦当劳两大餐饮连锁巨头的食肆,先期进入中国的零售商,更是纷纷加速在国内二线乃至三线城市的布局……
正是由于供应链的需求日益全球化,国内的物流需求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融合之势。
传统的货代概念与合同物流概念的融合,就是物流需求融合的集中体现。在国内,传统意义上的物流,最早是由国内制造企业的需求形成,多以公路运输和简单的仓储业务为主。以至于很多人提到合同物流,想到的就是那些国内的运输公司和仓储公司。而对于国际货代这个国际物流通路上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人们往往认为只是单据的服务和报关而已。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