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改革几个根本问题
国企能否脱困?「摸着石头过河」这句一度风行一时的改革名言终於遇上问题:当改革步入深水区,到哪里找救命的石头?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终於浮出水面,国企改革能否平安涉水而过,这个问头已愈来愈尖锐,不仅关系国企改革的成败,也关系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成败。
去年十五届四中全会公布《关於国企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有一个全新的改革文本,同时被认爲是适时和必要的。但是否能解决国企的现有问题,或说解决国企目前的根本问题,仍是一个极大的疑问。
鼓励竞争抑保护落後国有经济战线过长,低层次重复经营严重,被认爲是国企的主要问题。
因此从政策上调整国有经济的布局,被认爲是当前国企改革的必然选择。
但我们看到的是,政府只简单采取划地爲牢策略,单方面粗暴地圈定,哪些地块士质肥沃水草丰美,是国企的自留地;哪些地块偏远贫瘠风险大,交由个体、私营经济搏杀。
姑且不论此举是否有失公平,这种解决办法本身就有问题。一者在圈占领域内一味强调国有经济的垄断地位、摒弃市场竞争,对提高国企竞争力是否有利?二者强行的条块分割看起来更像是一次新的利益调整,是否有国家垄断的嫌疑?三者政府被自己铺天盖地的高科技宣传搞得眼热心跳,踏足(字面还强调控制和加强)高风险的高新技术産业是否妥当?
对於国企来说,且不说这种让国企吃[偏锅饭]的做法有违市场自由竞争的原则,单是这种只维护自家孩子的做法,就值得商榷。
旧计划体制下国企拙劣的表现早已不堪回首。近二十年来对国企问题的研究,除成就大批经济学家,也使人们基本形成一种共识,国企的活力,在於彻底打破「铁饭碗」,到市场求生存。当下这种做法只是从「大锅饭」过渡到[偏锅饭],只是帮愈来愈难在市场竞争。
从[大锅饭]到[偏锅饭],事实上并没有本质的进步或区别:那就是维护国有资産的幌子下保护落後,并使之合法化。
去年上海《财富》五百大的风云聚会,一度引发人们对企业做大还是做小的争论**。
主张做大者秉持[船大好抗风]之念,举世界各大公司频频购并爲例,宣扬规模就是效率:主张做小者坚特小即是美,认爲[船小好调头],莫衷一是。
欧美的大企业集团多在长期的市场竞争通过无数次联合兼并优化组合而成,奉行效率优先法则:日韩的大企业集团在政府主导下快速把企业做大,采取市场占有率优先的法则,往往追求经济规模和发展速度。
《决定》坚持「抓大放小」,这早已不是什麽新提法,只是联系前面所说[行业布局的政策调整],所指更爲明确而已。怛就「抓大放小」的方式而言,己决定我们的「大」只能是政府主导下的「大」。反而是现在爲数相当多的高科技企业,规模不大,然而非常有活力,成长速度也极爲可观,比起庞大的纸老虎,存在的价值恐怕更大一些。
从根本上来说,「抓大放小」只指向企业规模,并不兼顾企业的强弱,也无视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大小。因此抓谁放谁,大或小都不应该有一个绝对标准。
出资入代表是什麽身份国有资産流失的问题在经济学称爲寻租,又称内部人控制,现在流行叫出资人缺位。
问题之所以屡禁不止,说到底,是因爲政企职能覆盖、出资人虚位造成的;对此,有一个形象的比喻:政府做队员,又兼做裁判。
目前政府解决这个问题的做法,是推行出资人代表制度。具体而言,就是形成国资委、控股管理公司、企业三层管理机制,使政府不再直接管理国有企业。通过国家所有、分级管理、授权经营、分工监督的原则,实现政企分开,从体制、机制上加强对国企的监督。
显然政府已意识到産权不明晰是国企病的根源,怛推行出资人代表的办法是否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看来只不过在政府和企业之间,又多了一个中间层而已。这个中间层的身份十分可疑:它代表企业,还是代表政府?它代表政府,还是代表一个壮大而虚无飘渺的[人民]?从职能上说,它和政府一个二级部门并没有本质的区别。
--文章来源:互联网
上一文章:并购与资本经营
下一文章:数位化管理--企业成长的管理模式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