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背后是各地政府及部门的电子政务热。
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电子政务,达到信息完全共享和交换,必须解决横亘在部门之间的互联互通问题。
互联互通分为两个方面:横向的互联互通和纵向的互联互通。横向的互联互通指同一级别的不同政府,或同一政府下不同的政府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纵向的互联互通指本级政府和下级政府之间的,或同一系统内的上下级之间的信息共享。
互联互通的普遍性
就目前状况来看,我国“普遍存在着纵强横弱的现象——所谓纵强就是部门的系统做得比较强,而横向的互联互通存在着局部的信息孤岛”。根据赛迪CCID2002年2月的报告,中国300亿元电子政务投资绝大部分在纵向垂直领域。
电子政务的最终目的是信息能够跨时间、空间和部门而流通,做到政务公开,增加政府透明程度,建成一个精简、高效、廉洁、公平的政府运作模式。如果不能互联互通,再多再好的电子政务项目也形同虚设。这方面的例子与教训在我国实施互联互通中不乏少数,1993年就开始实施的金关工程就是很典型的一例。
而互联互通问题并非只存在于金关工程中,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发行的银行卡10多年来一直不能实现互联互通,引起消费者、媒体和企 业的广泛批评,很早以来中央银行就着手解决,并成立了专门的机构负责落实,直到2002年初成立了中国银联股份有限公司,尝试着真正打破各个银行间的信息阻隔,互联互通问题才得以初步解决。{词语被屏蔽}金字工程(如金卫工程、金审工程)也不同程度存在着互联容易互通难的问题。至于电信行业的互联互通问题更是纠缠至今,虽然各电信运营商之间的网络互联互通在心不甘情不愿的情况下实现了,但互通的质量和费用结算仍旧是个不解的结。因此,要想电子政务工程效益得到真正的发挥和成熟的发展,重要的就是要分析、解决互联互通问题。
互联互通的瓶颈
要把政府之间、上下左右之间独立的系统连接起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首先,系统上马之前,原本就没有一个整体协调的战略方案,没有考虑到技术上的兼容性,也没有考虑软件的通用程度。往往是同一个数据,不同的政府部门会用不同的编码去描述,数据库系统的分类和功能也不尽相同,有些连基本的应用平台和环境都不统一。
但技术问题并不是不可跨越的。不少政府部门过分夸大技术上的客观原因,成为抵制互联互通的借口。实际上,更多的困扰往往是在技术问题得到解决之后,互联互通仍然可望而不可及。比如在金关工程中,虽然投了大量的钱,解决了数据库相接、信息编码等技术问题,但信息仍不能有效流通。所以说,技术与标准是阻碍互联互通的一个原因,但绝对不是最根本的原因。
到底什么是导致互联互通不成功的真正原因?研究证明,比技术更重要的是体制原因。
首先是由于信息寻租,即政府部门利用行政管制和法律等手段来人为**信息自由流动以维护其既得利益。
寻租不是一个新的概念,但利用信息寻租甚至信息化的手段寻租则是一个新的现象。导致信息寻租的主要原因是传统政务体制里的弊端,即政府权力部门化、部门权利利益化、获利途径审批化。在我国传统政务体制下,政府根据职能和权力,划分成条块分割的部门结构,他们独占的大量信息往往成为政府部门寻租的基本资源与来源,而信息的共享会导致租金的流失或减少,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