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今年上半年首次采用创新的《“效益深圳”统计指标体系》来衡量自身经济发展状况。尽管上半年深圳GDP增速低于广东省平均水平,但能源消耗、单位土地产出率、科技贡献率等多项反映“科学发展”的指标都明显优于全国和广东省。
“效益指标”引领“效益深圳”
建立《“效益深圳”统计指标体系》始于一年前。去年5月,深圳市第四次党代会提出实现从“速度深圳”向“效益深圳”转变的战略目标。随后,深圳市委、市政府提出探索建立符合科学发展观和“效益深圳”要求的地方统计体系。经过大量调研和精心设计,并经国家统计局组织专家论证,今年5月广东省统计局依法批准制发《“效益深圳”统计指标体系》。最近,深圳市政府首次发布了“效益深圳”指数:今年上半年“效益深圳”综合指数为108.18%,比2005年上半年上升3.33个百分点。
“效益深圳”统计指标体系从效益的基本定义出发,重点围绕投入与产出的关系,突出反映经济方面的效益(权重占55%),共设立关联度较高的21个考核指标,其中“经济效益”九个指标、“{词语被屏蔽}效益”四个指标、“生态效益”四个指标、“人的发展”三个指标,最后以“效益深圳”综合指数综合评价和描述国民经济和{词语被屏蔽}发展状况。
深圳市统计局局长邓平介绍,21个指标的设立严格遵循国家统计标准和中国国民经济核算的原则,大部分指标与国际通用指标对接。与传统以GDP数据为核心的统计指标相比,新体系更强调“效益”,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效益”为核心,对经济{词语被屏蔽}发展的全过程予以实时监测,确保通过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带来经济效益、{词语被屏蔽}效益、生态效益和人的发展等方面“效益”的提高。
“效益指标”转变发展模式
目前,深圳对国民经济和{词语被屏蔽}发展的观测、统计实行两套指标并行,深圳市委、市政府已明确提出,今后对各区的考核不只看GDP的高低,更要看科学发展观的落实情况,考察的工具之一就是“效益深圳”指标体系。
从统计数据来看,“效益深圳”统计指标体系在指导和推动地方发展模式转变上收到了初步成效。今年上半年,深圳单位产出占用土地明显下降,每平方公里土地GDP产出1.31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3.5%;万元GDP综合能耗0.5898吨标准煤,在全国上升0.8%的情况下下降了1.5%;万元GDP水耗32.27立方米,下降8.86%;无形资源开发利用指数保持上升趋势,初级劳务工在劳动人口中的比例大幅下降。
与此同时,经济增长中科技、教育和人力资本的贡献率逐步提高,显示科技创新等“无形资源”的开发利用正在成为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力量。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29.4%,比去年同期增加1.8%;深圳已成为中国第二大专利城市,且发明专利比重超过50%;研发费用占GDP的比重现在已超过3%,达到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
此外,深圳的高新技术产业、金融业、物流业和文化产业四大支柱产业占GDP的比重已达到50.75%。四大支柱产业比重的提高,加强了深圳产业竞争力,提升了制造业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发展效益的提升最终带来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上半年深圳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1781元,比去年同期增长了8.3%。
告别“唯GDP论”
今年上半年,深圳市实现国内制造总值2561亿元,同比增长13.5%,而同期广东省国内制造总值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达到11416.8亿元,增长14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