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核心竞争力的疑惑
如果我们评选近3年使用率最高的10个manage术语,“核心竞争力”无疑将榜上有名。同时,核心竞争力,或许又是最令人困惑,内涵最为模糊的术语之一。抛开国内外学者们迥异阐释不说,仅就企 业界所宣称和标榜的构成要素,便足以令人眼花缭乱:品牌、渠道、广告者有之;产品、技术、服务者有之;当然更包括学习、模仿超越及创新能力等。似乎有关企 业运营的一切要素,都可以定义为不同企 业在不同层次上的核心竞争力。而只要一个企 业在某种程度上取得了较好的经营业绩,则必然会从中找到一个或几个发挥决定作用的“核心竞争力”。
这些是核心竞争力吗?
史玉柱是中国经济界少有的传奇人物之一,无论是在当年“珠海巨人”的昙花一现,还是在后来上海滩“健特生物”的神话般崛起、现今的“黄金搭档”,无不引人注目而广遭评议。在不考虑产品品质的情况下,人们几乎公认:史氏成功的最大因素当归功于广告。从当年的汉卡到后来的保健品,史玉柱的不二法门便是巨额的广告轰炸。且不论{词语被屏蔽}**如何诟病,满天广告确实带来了实实在在的黄金白银—广告是史玉柱或史氏企 业的核心竞争力吗?
PDA在中国市场上已经问世多年而一直无人问津,直到摇身一变成为“商务通”后才忽然风行神州,不仅“恒基伟业”凭之一举成名,就连许多代理商也跟着发了大财。从传统的PDA到“商务通”并没有多少根本性的技术创新,恒基伟业最大的成功便在于制造了一个时尚概念—“呼机、手机、商务通,一个都不能少”。将“商务通”与成功人士之间建立了紧密的联系,从而将一件普普通通的IT产品包装成了代表成功、实力、品位的时尚标志—制造概念是恒基伟业的核心竞争力吗?
一个默默无闻的国有电器小厂,十几年后发展成为中国规模最大、产品线最宽、最受尊重且在世界家电市场占有一席之地的家电巨鳄,“海尔”成功地演绎了中国本土企 业的崛起。在海尔的功劳簿上,“服务”、“文化”及“张瑞敏”这三个词的位置最重,其中尤其以“服务”的影响力最大,甚至被认为是中国家电企 业由产品竞争、价格竞争再到服务竞争的导师——服务、文化或者张瑞敏是海尔的核心竞争力吗?
如果我们以能否长远地对一个企 业成败起决定作用作为标准,我们就会发现:广告力不是核心竞争力——同样由广告而一时纵横天下的秦池、三株,而今已成过往烟云;概念力不是企 业的核心竞争力——首推“保暖内衣”概念,开创了一个行业的“俞兆林”也不复当年风光;服务力或英明的{词语被屏蔽}也不是核心竞争力——服务很好的小企 业关张了一批又一批,而曾擎起云南半壁江山的红塔集团也因一人之累而很快江河日下。
如果我们不去深究隐藏在一时成功的真正原因,只是不断复制曾经带来成功的各种行为,一味歌颂和放大前述所谓的“核心竞争力”,昨日的成功之花,也许会孕育明日失败的种子。那么,如何界定这些企 业的这些竞争力呢?什么才是企 业真正的“核心竞争力”?
“投机竞争力”≠核心竞争力
“投机竞争力”是笔者提出的一个对应于“核心竞争力”的概念,系指“企 业通过对不确定的市场机会的把握而迅速获得的、具有较强获利能力的某种短暂的相对优势”。这一描述性定义指出了投机竞争力的三大特性:风险补偿性、获利性与时限性。“投机竞争力”可以相对较小的投入、通过技巧性操作迅速获得,并至少在某一时期、某一层面上提升企 业的现实竞争力。
所谓风险补偿性,指的是投机竞争力源自企 业对市场发育状态和竞争特性、需求价值取向进行判断后,对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