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合肥的中国科技大学日前宣布,从本月初开始面向全国受理2007年第31期少年班考生报名,招生人数仍为40人,凡1991年及以后出生、学习成绩总排名位于所在年级前列或者在学科竞赛等方面有突出表现的学生,均可由所在中学或社区推荐报名。
人们还记得,武汉的华中科大从1985年到2000年共开办了十几期少年班,培养了约500名少年大学生。
他们曾是人们追捧的“天才”,他们如今身在何方,有多少人成为精英名流?如果一切重来,他们还会选择少年班吗?
“万千宠爱集于一身”
10月17日,记者在华中科技大学见到了物理系博士生导师张端明教授。1985年,华中科技大学(当时称“华中工学院”,以下简称华工)开设少年班时,张教授是少年班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
据张教授介绍,改革开放初期,李政道向小平同志建言,培养高科技人才也要像培养乒乓球冠军一样从娃娃抓起!由此,我国第一个少年班于1978年在中国科技大学诞生。1985年,全国12所高校纷纷开设少年班,包括北大、清华、北师大、复旦、禁用词语、华中工学院等等。国家教委为此下发了文件。
华工选录少年班学生的标准是:智商在130左右、德智体全面发展、年龄在15周岁以下的初高中在校学生。1985年夏,23名超常少年从全国各地选录入华工。
华工的领导层对办少年班极为重视。少年班实行“导师制”。学校从相关院系挑选了一批优秀教师当“导师”。少年班的23名学生与博士们同住一楼,每两人一个寝室。学校专门为少年班买了两台洗衣机,单独设了图书室。少年班的学子一时间成为大学生们艳羡的“校园明星”,学校对少年班的合理要求也是有求必应,一心要为国家培养“杰出人才”。
班主任眼中的“神童”
大部分儿童的智商在85—115之间,极少数儿童的智商大于130,他们被称为超常少年。
华工少年班中也发现了一些智力明显超常的“小神童”。宋文芝共在少年班当了十多年班主任,她向记者介绍起她眼中的超常少年。
她说,以英语为例,首届少年班学生入校时的英语成绩平均分仅为60分。该校1985级共65个班,第一学期末,少年班平均成绩名列第21名,第二学期末,名列第6名,第三学期末,名列第2名,第四学期全班参加全国首次英语四级统考,除一人外,全部通过,通过率达95.2%,当时该校平均通过率为63.4%。
1993年夏,少年班招录了一名12岁的学生刘俊杰。他的自学能力很强。刘俊杰几乎没听过物理光学原理课,却要参加该科目的考试。任课老师对他说:“还没有一个学生没听我的课就能通过考试的!”
刘俊杰坚持参加考试。那位老师就坐在他旁边监考。2个半小时的考试时间,刘俊杰只用了1个多小时就做完了。老师当场改卷,100分的试卷刘俊杰考了94分。回到办公室,老教师对同事们大发感慨:“我教了一辈子的书,没听我的课就能及格的人还是头一个碰上!”
刘俊杰本科只读了3年就修完了全部学分,跳级毕业,15岁就被清华大学免试录取为现代应用物理系硕士研究生,现在美国读博士后。
当年才俊今安在
十几年过去了,少年班的学生如今身在何处呢?
据了解,华工少年班始于1985年,终于2000年,共有500余名毕业生。有关他们现状的详细情况,校方并无统计。
连日来,记者通过艰苦“搜索”后发现,少年班全部毕业生中后来取得硕士以上学位的超过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