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有四大理想,依次是修身,齐家,治国和平天下,这和穷则独善其身,富则兼济天下其实是一样的道理。从manage的角度来看,家、国、天下乃至企 业和{词语被屏蔽}组织,其内部运营机制其实都有很多相通的道理,正所谓治国如烹小鲜。在大多数情况下,古人都是学而优则仕,于是治国和平天下就成了众多学子的最终期望,那么汇集了全天下最优秀学子的官吏组织体系又是怎样manage的呢,以史为鉴,对于现代化的企 业有何意义?这无疑将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话题。
中国古代的官吏制度其实很有意思,仔细研究的话会发现从后世的政府、组织、企 业的身上都可以看到一定的影子。在中华5000年历史的长河中,对于中央权利机构来说,从奴隶{词语被屏蔽}的世袭制、三皇的禅让制、西周的大夫制、始皇帝的三公九卿制、三国时的九品中正制再到唐太宗的三省六部制、明朝的六部制和清代的大学士或军机大臣兼六部制;从地方权利机构来说,从西周的分封制、西汉的州郡制、唐代的节度制、宋代的州县制、明朝的三司府州县制和清朝的督抚制,都是几经变革,而且历朝历代都有所不同。
中央机构的变革最大的两次,是始皇帝和唐太宗进行的。从原来的公候、卿和大夫世袭制,到秦时的三公九卿制,虽然不能完全摆脱世族高门的影响,但是已经是大大的进行了变革,进行了高度的中央集权。而盛唐时期李世民推行的三省六部制,通过三省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同时发挥官吏的特长,做到知人善任,这一套体系一直为后来的封建王朝所沿用。
而地方机构的变革就要复杂一些。西周首开先河,实行分封制,皇族贵戚和重要功臣都得到了分封,“桐叶封地”和“太公治齐”,都是那时候的事情。去过太原晋祠的人都知道历史上著名的“桐叶封地”的故事,这个故事的主角就被封到了唐,都城是翼,即现在的山西翼城,也就是笔者的故乡。唐后来改名为晋,就是春秋时期的晋国。西周时期,地方长官分为诸侯与大夫两级,诸侯的封地叫国,大夫的封地叫邑。在西周初期,这样的做法起到了稳定统治的作用,但是在后期诸侯坐大,才有了春秋和战国时代。
在秦统一后,取消诸侯,中央集团万户以上的县称令,万户以下的县称长。至汉,刘邦分封兄弟和诸子,以致景帝时期出现“八王之乱”,后来诸侯国权利大幅被削减。汉武帝初置十三州,为监察区,每州设刺史。唐初置十道,玄宗时增至十五道,为监察区,每道设观察使(按察使、采访使),唐代的军区置都督府,都督加使持节称节度使。节度使一身兼军事、行政、督察三种职务,成为权力很大的地方军政长官,所以才有后期的“安史之乱”。宋代又有新的变化,充分吸取唐和五代的教训,“杯酒释兵权”,朝廷派出知州和知县,重文轻武,也才有了燕云之恨和潭渊之盟。明代省的下一级政区为府,府的地位相当于汉代的郡、唐代的州。府的长官称知府,京府则称府尹。清代的地方行政大体沿袭明制而略有不同,在省一级,正式以总督或巡抚为最高长官,管辖府、州的高级行政长官通称道员,别称道台、观察。
纵观古代官吏制度的沿革,无论中央还是地方机构,都是几经变革。但是大的趋势其实并没有变,就像读三国的第一句话一样,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有几点我们可以总结一下:第一,中央机构和地方机构的管辖重点、manage范围和权利大小不尽相同,集权和分权的关系体现的尤为明显,之所以每朝每代都不同,是因为当政者的策略和朝代整体的定位来决定的。为什么汉唐的武力强盛,为什么宋的文治第一,为什么西周初期大周稳定强盛而春秋战国周变得羸弱不堪,这些背后其实都是有深刻的原因的。第二,从中央到地方的权利机构而言,从古至今就有矩阵manage的模式,只是是强矩阵还是弱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