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Ella Bee 作者: 上周和EMBA的同学聚会,久未谋面,席间照例问问大家的新动向,一个同学说刚换了工作,随即递过来新名片,是一家和他原来的公司同行业,但名气小得多的公司,职位也没有高很多,问起跳槽的原因,回答是,去投奔他的前老板。
俗话说“三十岁前靠能力,三十之后靠关系”,跟着老板跳槽的员工不乏其人,带着一群下属走来走去的老板也不是少数,无它,对双方来讲,无非是第一时间选择了“自己人”。几天后,又听说原来柯达的“铁三角”,在零售业,授权经营管理上颇有名气的三位高级职业经理人,在离开柯达若干年后,重新聚首,一起加入一间连锁护肤美容公司,准备大干一场,又是一个机会到来,大旗一挥,找“自己人”来共同奋斗的例子。
职场里的“自己人”,从以前的国企年代,到今天的国际公司,含义从较简单的来自同一学校或同一地区的老同学,老同事,发展到现在的同一种族或操着同一语言的人。而这种用“自己人”的习惯,可以说一直充斥着职场的上上下下,私企往往有成群结队的家里人,老乡,老臣子们;国企有一起扛过枪,下过乡的人;而外企里要找的自己人,则更为复杂,由于范围扩大到了全世界,所以只找同学或亲戚变得不大现实,于是广泛意义上的同学——在同一国家上过学,英国系,美国系的;或者老乡——最好是同国家,不行就同一个大洲也凑活,甚至是通常不怎么待见彼此的欧洲各国,也愿意用一些欧系背景的“自己人”。
十几年在外企摸爬滚打的经验总结下来,最喜欢用自己人的当属日本人和台湾人,不但是在公司里倾向于重用和提拔本地人,甚至是代理,供应商等——价值链的上家或下家都喜欢用自己人。所以日本的广告公司,代理商往往随着他们的上家走向全世界,日本公司宁愿等它们一起成长也不愿意找当地成熟了的“外人”。在柯达的时候,为了更好地服务在婚纱摄影业队伍庞大,生意做得风生水起的台湾婚纱影楼们,公司设置的专业影像部,上上下下都是台湾人,毕竟自己人更好说话。
其次是中国人和欧洲人,中国人就不用说,自古以来就有“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传统,我自己眼见的,河南人的公司,不但高层是河南人,连司机也是河南同一个城市的武警学校毕业的;媒体里也不乏这样的情况,北大中文系,武大中文系和复旦新闻系的前辈们在不少平面媒体里做到了高层,中层里的校友们也齐刷刷的不少。
而欧洲人也爱混圈子,其中又以骄傲的法国人和意大利人为甚,法国公司里的高层罕见其他国家的人,就算是近几年随着中国奢侈品市场的猛涨,上到中国区高层的黄色面孔们,也要么是有法国留学背景,要么就是嫁了个法国人,或者是二者兼有。我所在的意大利公司,十多年前被美国最大的邮轮公司收购,公司主席曾被媒体问及从美国的母公司学到的是什么,回答是英语,虽是戏言,但公司开会时一旦产生激烈争议,语言频道便自动转为意大利语,顿时令非意大利语系的与会者一头雾水,不知所云。迄今为止,公司的副总裁一级的人马个个是纯种意大利人。
探讨同语系的人用自己人的原因,信任感是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所以“衣不如新,人不如旧”,是因为在连学历和经历都可以作假的今天,诚信已经成为职场上最大的问题,于是找知根知底的人显得尤为重要,工作关系和其它关系一样,由于大家是成年人,习惯,风格和做事方法业已形成定势,所以相互之间的调整和磨合必不可少,这个过程可能很痛苦,时间可以很长,所以自然而然地,找熟悉的人可以从某种程度上省却种种麻烦,相互之间的了解更可以设定自己和对方的期望值,减低因误解而导致的风险。
[1][2]下一页学习更多职场处世技巧企业管理 > 职场兵法栏目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