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打破这种在机械工厂车工管车床、焊工管焊接的保守模式,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这在美国尽管办不到,但在日本只要想干就能办到。
实际上,丰田生产方式的建立,就是从我本人向这种旧体制挑战开始的。
以1950年6月发生的朝鲜战争为开端,日本产业界因特殊军需品订单带来的繁荣,恢复了生气,汽车工业也因此得到发展。
这一年对丰田汽车工业公司来说是多事之年。四月到六月,因裁减员工发生了劳资纠纷,接着,朝鲜战争爆发前不久丰田喜一郎社长便引咎辞职了。
尽管出现了军需订货的繁荣,但还远远没有达到大量生产的地步。总之,产品种类很多。多品种、少量生产的状况依然没有改变。
当时,作为举母工厂的机械车间主任,我开始通过小规模的试验,改变了机器设备的排列次序。我将那种把许多工件集中起来加工然后送往下一道工序的作法,变成按照加工工序布置不同的机器设备,一件一件加工工件,也就是改成生产流水线。
1947年,我们把机器排成“二字型‘或者“L字型‘,试行一个操作者管两台机器;1949年到1950年,又改为“コ字型‘和“口字型‘,尝试着让一个人看管不同工序的三台机器、四台机器。
当然,这些革新遭到来自生产现场的抵触。这种抵触不是因为工作量的增加和作业时间增多,而是因为当时的一些熟练工人不管技术水平好坏,都有一种手艺人的倔强脾气。他们从过去一人看一台机器变为按工序顺序看管多台机器,而且还要做多种的工作,既要操纵车床,又要操纵铣床、钻床等等。自然,阻力是很大的。而且,实际做起来,又发现存在各种问题。例如,机器加工完毕后仍不能停止,或者由于调整因素过多、技术不够熟练致使操作发生困难等等。这类问题逐渐得到明确,并给我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尽管我当时年轻气盛,但还是意识到急于求成并非上策,所以要从思想上注意去克服急躁情绪,做到稳扎稳打。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