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价值是不同消费品之间的等量对比尺度,是包含在劳动产品中是社会平均劳动量。它可以在平均劳动效率、平均劳动强度和平均劳动难度的条件下以每人每天8小时劳动量为单位来进行计算,精确一点也可以通过每人一小时的劳动量为单位来进行计算。比如一元货币等于每人一小时的劳动量。至于劳动效率、劳动质量、劳动强度这些影响劳动效果的因素可以取它们的平均值来进行计算。它们的不同可以在此平均字值基础上可以通过“系数‘来进行区别。比如设平均劳动的系数为“1‘,那么大于“1‘就增加相应的劳动价值,否则相反。
2、劳动价值是劳动产品在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平均劳动量,它是价值的唯一代表。平均劳动量是某种商品在生产过程中的平均劳动付出,是包含于产品之中的劳动量,而不是等待付出和没有收获的劳动量。只有通过劳动获得的消费品才具有价值,不通过劳动就可以获得的消费品没有价值。比如阳光和空气就只具备使用价值,不具备交换价值和劳动价值。
3、劳动可以创造价值(将劳动搭载于劳动产品之中),也可以不创造价值(没有产品出产),并且还可以毁灭价值(破坏劳动产品)。价值损失的数量是付出的劳动价值与破坏的产品价值之和。价值包含在劳动产品和劳动者之中,劳动产品和劳动者是价值的唯一载体,脱离劳动产品和劳动者的价值是不存在的。其实劳动者本身也同样是一种劳动产品,在这种特殊的劳动产品中同样包含一定数量的价值。
4、使用价值是物品对消费者作用大小的一种形容,没有任何一种具体的数量单位可以对它进行衡量。消费品的使用价值也不能用它们的重量单位、长度单位、数量单位来进行衡量,因为不同消费品之间相同的重量、长度和数量对消费者所产生的作用大小是完全不同的。由于在“使用价值‘概念中不包括统一的数量单位,所以它不能作为“价值‘的基本定义。
5、交换价值是市场认可的平均商品交换价格,即市场行情。由于市场行情的不断变化,交换价值也随之不断发生变化,这样就不能用它作为不同消费品之间的等量对比尺度。交换价值的变化也就是所说的物价波动。物价波动有上涨、下跌、稳定三种情况。一般认为通货膨胀的起点是过去的物价水平,其实是过去的产品成本。通货膨胀与生产过剩可以共存于同一商品市场,并且它们的共存是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普遍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限制通货膨胀,那么就必然要限制市场购买力,这样必然加重生产过剩;如果限制生产过剩,那么就必然要扩大市场购买力,这样必然扩大通货膨胀。市场经济理论的盲区也正在于此。
6、货币的价值是包含在货币中的商品价值,也就是包含在商品中的劳动价值。信用货币与商品的交换不是劳动价值的交换,而是信用货币兑现信用的过程。通货膨胀使货币丧失信用,使货币发行者失信于货币持有者。实质上通货膨胀是货币发行者对货币持有者的一种欺骗性犯罪。这种犯罪行为不但不受到法律的制裁反而受到法律的保护,还美其民名曰是“看不见的手‘在执行市场规则,将货币发行者的错误强加给市场,为犯罪者开脱罪责。
7、利润是通货膨胀的结果,它是对货币持有者的财产侵犯,个人对利润的占有是侵犯他人财产的犯罪行为,它归社会公共所有才是合理合法的。另外,利润还是造成通货膨胀和生产过剩双重危机的基本根源。任何企业都是根据产值、成本、利润这三项指标来进行经营的。产值代表市场商品供给,成本代表市场商品购买力,利润代表没有市场购买力与其相对存在的过剩商品。任何市场都存在畅销商品和积压商品,但是畅销商品的价格上涨幅度远远大于积压产品的价格下降幅度,因此通货膨胀在物价自由波动的经济制度下是一种普遍现象。
正 文
远古时期的人类完全是靠消费自然产品来进行生活的,他们的生活方式与现在自然界中的动物种群的生活方式非常相似,更具体地讲他们的生活方式与现在的灵长类的生活方式基本相同。由于人类具有较强的繁衍能力,他们的种群扩大速度非常之快,所以自然产品逐渐不能满足其消费需求。为求生存,人类逐渐开始自己生产消费品。由于各个灵长类的生活的地区不同,资源丰富程度不同,遇到的自然灾害、疾病、群体之间的争斗……等等不利因素的不同,所以自然产品对种群消费的满足程度也就出现了巨大差异。这就造成灵长类参与生产的时间差异,进而造成经济发展和科学发展程度的巨大差别。通过几十万年的发展,人类获得了巨大成就,而其它很多种灵长类还依旧处于过去原始的生活方式。即使是人类本身,在生产发展方面不同民族之间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别。在非洲等偏僻地区仍然存在着比较原始的民族和部落。如果不是现代交通工具和通讯方式的存在,这些落后的民族和部落的生活方式会比现在更为原始。人类生存需要消费种类繁多的物质产品,而人类的各个民族、各个生产集体、各个家庭所在意的资源不同,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不同,所以他们各自生产的产品品种相对比较单一。相对单一品种的产品不能满足消费者对多品种产品的消费需求,于是在人类社会中就产生了商品交换现象。商品交换是在不同品种的商品之间进行的,那么将如何保证不同商品之间的交换能够合理进行呢?这就涉及到寻找不同商品之间内在共有因素——价值的问题。对此问题不同时期、不同理论、不同教科书都有着不同的解释,甚至有些解释是相互矛盾的,有些解释是很难理解的。如果价值这一衡量商品交易的基本尺度都不能确定,那么商品之间的公平交易又从何谈起呢?如果对“价值‘这一政治经济学的基础概念都不能达成一致,那么由它而产生的诸多高层理论也就成了空中漂浮的海市蜃楼,只能欣赏不能享用。由此可见,对价值概念的正确认识和使用是关系到市场经济是否能在公平交易基础上健康发展的重大问题。[next]
一、使用价值
共人类生存的地球是由万物构成,而这构成地球的万物对人类生存所起到的作用又是各自不同的,有些物品对人类生存有极其重要的影响。比如食品、水、太阳和空气,它们都是人类维持生存的必须物品,它们的使用价值等同于人类的生命。还有一些物品可以不同程度地改善人类的生活条件,这样不同品种的物品对人类而言也就产生了不同程度的使用价值。但是,有一种因素可以改变不同物品之间使用价值大小的对比结果,——即人们在生活过程中对相同物品所产生的不同消费需求。对于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处境、不同思想的人来讲,他们对消费品的需求程度是完全不同的。比如,药品对于健康人没有使用价值,但是对于病人来讲它的价值胜过任何其它消费品;儿童玩具对儿童有很大的使用价值,而对成年人的使用价值就很小了;佛教用品对信佛的人具有很高的使用价值,对局外人来讲就没有什么用处了。
使用价值是物品对消费者作用大小的一种形容,没有任何一种具体的数量单位可以对它进行衡量。平时我们所使用的长度单位有“米‘、重量单位有“公斤‘、时间单位有“秒‘、货币单位有“元‘……等等,但是这些都不能用来衡量物品对人们消费需求的满足程度。那么物品的使用价值是否可以用它的交换价格来进行确定?答案是否定的,因为它们之间没有同一的衡量单位。物品的使用价值是通过“大小‘、“多少‘、“高低‘……等模糊对比来进行形容的,而不是以“元‘、“角‘、“分‘这些货币单位来进行统计的。我们只能说某一种商品的使用价值很大或很小,而不能说它具有200元或300元的使用价值。比如,只能说电脑在科学研究、机关办公、信息传播、军事指挥……等方面都有着极大的使用价值,确不能说它在以上各个方面的使用价值分别是100万元、80万元、60万元、300万元。
除此之外,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还经常谈到“开发价值‘、“人生价值‘、“思想价值‘、“思考价值‘、“参考价值‘、“欣赏价值‘、“培养价值‘、“历史价值‘、“研究价值‘……等等价值概念。但是,这些价值概念只是对不同事物变化程度的一种形容而已,并不能通过具体量化的价值单位来对其进行衡量。比如,我们可以说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都具有极高的理论价值、研究价值和应用价值,而不能说他们的思想和理论价值100万元或500万元人民币。价值定义和价值形容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如果价值的定义包括价值形容,那么价值就会具有成百上千种不同的定义;如果价值的定义不包括价值形容,那么它就应该只具有一个独立的定义。价值定义必须包含数量内容,没有数量内容也就不能够作为价值定义。在“使用价值‘概念中不包括统一的数量单位,所以它不能作为“价值‘的基本定义。
二、劳动价值
劳动价值来源于人类的劳动付出,它是劳动付出的结果而不是商品交换的结果。只有通过劳动所获得的消费品才具有劳动价值,不通过劳动就能够获得的消费品不具有劳动价值。比如空气、阳光……等不通过劳动就可能获得的消费品就不具有劳动价值。但是人类所有消费的大部分物品都是通过劳动所获得的。比如原始的人类要在大自然中寻找食品,他们从开始寻找食品到获得食品这中间所付出的平均劳动量就是该食品的劳动价值;现代的人类去大海中进行捕捞作业,他们从准备、出发到收获海产品并将其在市场上进行销售所付出的平均劳动量就是该海产品的劳动价值。产品的平均劳动(必要劳动)是具有一定数量产品产出、具有一定劳动效率和已经消耗完的劳动,而不是等待消耗、没有同一劳动效率和没有一定产品产出的劳动
劳动价值是消费品在供给市场过程中所消耗的平均劳动量,即从开始生产到销售之后(或消费开始)中间所消耗的平均劳动量。它不仅包括产品在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平均劳动量,而且还包括产品在投放市场过程中所消耗的平均劳动量。在劳动价值中不仅包括消费品生产的劳动付出,而且还包括消费品的收获、运输、保存……等非生产过程的平均劳动付出。为什么说是平均劳动量付出,而不是某一次劳动量的付出呢?因为我们一般在谈劳动价值的时候是针对某一种消费品而讲的,并不是针对单个消费品而讲的。针对单个消费品来讲,它的劳动价值也同样是从开始寻找或生产到开始消费所付出的全部劳动量。那么人类的劳动付出又是以什么作为具体单位来进行计算的呢?这一单位可以由统计者自己来进行确定。比如在一般劳动强度和技术水平条件下将每个熟练劳动者每天8小时的劳动付出作为一个单位的劳动量,之后再用它去衡量某种或某个消费品中包含劳动价值的多少。比如A种消费品的劳动价值是100个劳动量单位,B种消费品的劳动价值是200个劳动量单位,那么B种消费品的劳动价值就大于A种消费品或等于2个A种消费品的劳动价值。
虽然人类社会平均劳动效率的不断提高,消费品中所包含的劳动量在不断减少,但是无论社会劳动效率发生怎样的变化劳动量单位是不发生变化的。因此,无论在任何劳动效率条件下都可以用它来对消费品的劳动价值进行统计。比如A产品劳动效率提高之前的劳动价值是50个劳动量单位,效率提高之后的劳动价值是40个劳动单位,虽然它的劳动效率发生了变化,但这只是消耗劳动量单位多少的变化,而不是作为衡量劳动价值尺度的劳动量单位的变化。劳动价值与劳动效率之间是反比的关系。劳动效率越高,产品的劳动价值越低,否则相反。
在商品市场中进行销售的同一种产品大多各自具有不同的劳动价值。在平均市场销售价格的情况下,劳动价值高的产品销售利润相对较低,劳动价值低的产品销售利润相对较高。劳动效率提高之后劳动产品的数量也随之增加,即人类物质财富的数量随之增加,但是劳动价值的数量并没有增加。比如A产品在原有生产效率条件的劳动价值是100个劳动量单位,效率提高之后100个劳动量单位可以生产1.25个A产品,其中每个A产品中的劳动量单位减少至80个劳动量单位。如果说产品的数量增加之后劳动价值的数量不增加,那么又如何通过劳动量单位来统计财产价值呢?其实前面讲的是劳动效率的变化对单个产品包含劳动量单位多少的变化,实际的财产统计过程是在平均劳动效率情况下进行的,而在这种情况下劳动效率是一个固定的数值。比如在同一劳动效率条件下1个A产品的劳动价值是20个劳动量单位,那么10 个A产品的劳动价值就是200个劳动量单位。由此可见,在劳动价值与劳动产品之间存在着正比的数量关系。这样就可以通过劳动价值来统计和对比相同或不同产品价值的多少了。产品数量、单位劳动量消耗(劳动价值)和劳动效率之间的关系用公式表示为:
产品数量=单位劳动量消耗(劳动价值)桌投??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