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近年来,由于市场需求的多样化、个性化、快捷化和竞争国际化趋势,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促使全球制造业进入了一个全新变革的关键时期,传统的生产管理方式面临日趋严峻的挑战。在世纪之交之际,全球刮起来了三股世纪风即顾客、竞争和变革。?
人类即将跨入充满竞争色彩的21世纪。面对来临的新纪元,现代IE的基本使命是适应当代生产经营环境的变迁,迎接新世纪的挑战,进一步赢得效率、效益与可持续发展。根据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和跨世纪发展目标,顺应世界技术与管理发展的最新潮流,尽快制定出既符合中国国情又能与国际接轨的面向21世纪实施IE方案是一个急待研究与解决的重大现实和战略问题?
二、当今生产经营环境的新变化?
20世纪90年代是处于世纪交替充满变革的时代,以微电子技术、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新材料技术和现代制造技术与现代化管理为核心的新一代工程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制造业进入了信息化、集成化、自动化、智能化、敏捷化新历史时期。?
制造是人类经济活动的重要基础,是历史发展和文明进步的原动力。随着人类工业文明的不断进步,制造业已发展成为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并且一直是IE主要的实施领域。?
70年代以来,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先进的制造与作业管理方法在制造业中得到广泛应用。同时,市场环境日益全球化,产品竞争日趋白热化。虽然企业采用了许多单项先进制造技术和管理办法,如 CAD/CAM、FMS、MRP等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实践证明,任何一种单一制造技术和管理方法已不能适应市场的巨变。?
时间进入了90 年代,通过对传统制造技术与生产管理模式的质疑、反思、扬弃和更新过程,各工业发达国家在探索先进的生产管理模式方面异途同归,形成了一种潮流,即先进制造技术与现代化生产管理相结合的制造模式。美国著名生产管理学家R.施恩伯提出’世界级制造’模式,其基本思想包括下列方面:?
零缺陷的全面质量管理;?
JIT生产方式;?
充分授权自主管理;?
满足用户要求的高度制造系统柔性。?
先进的制造模式理论体系已初步确立,并在实际应用中成绩显著。例如,成组技术;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现代工业工程技术;独立制造岛灵捷制造;虚拟制造;顾客化大生产;供应链管理等等。许多新的生产理念正在形成或正在对企业的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这些新理念主要为:?
以消费为中心的生产;?
一个流生产、小批量多品种生产;?
生产率定义为用户满意度比投入;?
不生产不合格产品;?
不过剩制造的生产;?[next]
推进’七零’生产。即生产转换时间、库存、浪费、不合格品、故障损失、延误和伤害等七项为零;?
可持续发展战略。现代制造模式特点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系统观念和IE为指导,以计算机技术为依托,精心组织,科学管理达到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缩短交货周期、减少环境污染的目的。?
我国实施工业工程现状IE在我国的传播可追溯至1943年,重庆九龙坡交通大学工学院’工业管理工程’ 系。当时该系学习课程一半有关机械工程一半有关IE。早在50年代,国内就已经开展了IE实践如郝建秀操作法、倪志福技术革新、’毛泽东号机车组’操作法、工时定额标准等等。
尽管如此,IE真正在中国’落户’较晚,约为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但在进入90年代以后,国内企业面临国际市场竞争的严峻挑战,迫切要求提高管理水平、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为在全国范围内进一步推广应用IE,使企业能自觉、有意识地应用IE,按国际惯例来管理企业,我国第一个跨行业IE学术团体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工业工程分会于1990年应孕而生。该学会联合了机械、电子、兵器、水电、能源、航空、航天、冶金、化工、中科院等十余个部委和部分省市大专院校、科研/设计部门、企业的专家、学者、工程师和企业家多次成功地举办了全国和国际IE学术会议,已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近十年来,应用IE的行业已涉及冶金、化工、机械、汽车、能源、石化、飞机、服务业等各种领域。应用IE技术来解决生产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尤其在挖潜力、练内功、增效降耗、生产管理、质量保证、现场管理、项目开发/实施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成为企业加强科学管理,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切入点。IE四项重要技术,即系统分析与统筹规划、工作研究、设施规划与设计及生产计划与控制技术的应用已形成一定格局。?
今天,越来越多的企业家认识到,实施IE是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并与国际接轨的一条有效途径。事实上,目前国内许多外资/合资企业均设有工业工程师岗位。国有大中型企业应用IE势头日趋旺盛,并已取得了显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应。?
但是,我们仍应清醒地认识到,我国许多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在生产组织与管理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在推行、实施IE过程存在的不少误区急待澄清与解决。?
管理层次多 大部分企业仍沿用传统的金字塔管理模式,多层次管理,运作效率低,部门间横向协调功能差。?
职责不清晰 各部门分工太细,职责不清,特别是界面间工作职责不明确,导致多头领导,工作重复和扯皮等弊病。?
信息滞后 生产组织按职能管理而不是按过程管理,部门间生产管理信息传递周期长,
存在信息完整性、可靠性和及时性等一系列问题。?
管理较粗放 企业的制造资源预测与平衡工作较粗放,操作不规范,缺乏一套适合多品种混线生产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