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拖地机器人,云鲸 NARWAL 据报道,机器人一直是一个永不落幕的题材。在好莱坞电影里,无论是终结者系列、未来战警,还是斯皮尔伯格镜头下的“人工智能”,都把机器人与人类的竞争拉到了我们眼前。而在现实世界里,从工业制造4.0到国家“十三五”规划,机器人时代的到来,对于人类未来就业究竟会有多大的影响? 记者日前走进沪上多家机器人制造企业,了解这一行业所创造的新的就业岗位和创业机会。 机器人“抢走”了很多“饭碗”,也会创造出新的就业空间。与此同时,机器人、人工智能领域在不断更新人们的认知,创业潮则是其中不可忽视的力量。 一台机器人是怎样诞生的? 在上海宝山机器人产业园里,上海发那科有限公司的工厂里一片忙碌景象,忙碌的不是工人,而是一台台外形迥异的机器人。 造一台机器人至少耗时半年 闪转腾挪、吸住铁板、平移放置……眼前,记者被一台附上几十个小吸盘的机器人吸引,它正在用一系列麻利的动作,将一块铁板运至指定位置。只要按一下绿色的开关,它就会按照设定好的程序快速执行预设动作。参数显示,这台机器每分钟可以完成14片铁板的运输,为板料的锻压大大提升了效率。 “原来这些都是人工搬运的,重体力,而且容易伤到手。”上海发那科机器人系统工程部副部长张海森说道。与此同时,在不大的演示车间里,十几台演示机器人也正各自忙碌着。“这台机器人是给汽车保险杠喷漆的。”张海森指着一台机器人介绍道,每台机器人都在不同领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事实上,这样一个喷涂机器人从前期接订单、设计、组装、调试到最后走向市场,至少需要半年以上的时间。“具体到调节喷涂的工艺、具体的参数,还有色差等等环节,可以说是十分精细。” “一只手”就有200多种型号 上海发那科机器人技术中心科长吴钰磆告诉记者,目前仅仅是基础的机械手就有200多种型号。“我们的机器人都是根据具体的订单设计的。制造一台机器人需要上百道工序。而这一道道工序背后,涉及包括研发、调试、技工、电工、管理、工程师等十几种岗位。” 吴钰磆介绍,一般接订单前,发那科的项目团队都会先去实地考察,根据工厂的方案,也结合现有的技术,做一个综合的考量。“我们项目团队的工程人员就有150人左右,”他说,从计算机上的仿真测试,到后期的机器人组装调试、维修保养,哪怕是拧一个螺丝、接一根电线,都需要工程人员精细地操作。从人才的角度上说,企业需要有技能的工程人员补充到队伍中。 “根据客户的需求,我们这边将组建项目经理团队,具体负责机器人的制造和调试。”吴钰磆说道,“通过电脑建模,完成测试,与设计图纸达成匹配后,我们才会进行具体的安装调试。” 记者在上海发那科工厂内看到,一台台大小不一的黄色机械手被安置在不同的区域,有几位安装员正在安装地脚、铺设线路。“从一个机械手到最后调试好的成品大概需要一个月的时间。因为要反复调试看看能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在我们自己工厂内部调试成功后,还要拆块分装,运到买家那边再拼装起来做第二次调试。” 研发人员占比达三分之一 “作为机器人企业,其实我们是使用机器造机器人。”张海森告诉记者,在发那科,真正做流水线操作的工人几乎没有。“我们利润率高,就是因为用的密集劳动力少,研发人员占据了发那科所有职工的三分之一。”记者在招聘网站上看到,上海发那科发布的招聘岗位中,大多要求博士学历及具有相关工作经验的工程师等。 张海森介绍称,目前发那科的主要客户是汽车企业。“通用全球指定用发那科的机器人。汽车行业的产品线比较多,也是较早全面使用机器人的领域。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汽车行业市场早晚会饱和,我们还要思考进一步研发产品,覆盖更多的行业。这当然需要更多的人才和技术的支撑。” 有趣的是,随着机器人的普及,如何使用机器人成为一个新的课题。张海森介绍说,在发那科,每天都会有给使用机器人的企业开设的机器人使用培训班。“针对一些定制化的机器人,每天要培训40多个工人,教他们怎么使用、怎么维修、调试,一般机器人的维护还比较简单,比如定时加油,电池更换、及时检查电机的使用情况等,保养得好机器人寿命就会长,一般13年后还在使用的情况也很普遍。” “新增岗位种类将多于被取代的” 目前在国内,完全由机器人负责生产的“黑灯工厂”近年已经在上海成为现实。不少人担心,机器人将取代工人,并增加失业率。 不可否认的是,职业的更新换代,证明着科技的发展。而在未来,我们现在习以为常的一些职业或许会消失,而机器人工程师、机器人维修师等新兴职业将逐渐兴起。 消灭一个岗位增加三个岗位 “短期内当然有人会失业。但是从长远的角度来看,机器人也会给我们继续创造新的工作机会。而新的就业机会,将大于被取代的工作种类。”谈起国内的机器人应用,中科新松有限公司副总裁杨跞说,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数据显示,机器人替代的就业岗位种类和其创造的新兴就业种类,比例会是1:3。 记者了解到,这些工作机会都是围绕着机器人研发、维护等内容展开。例如在国内最大的机器人企业“新松”,整个集团的员工数量在三千人左右,其中一千人左右是做与机器人业务相关的工作岗位,另外两千人左右是做智能制造。在如此庞大的岗位基数下,集团仍每年计划招100到200个人,每年的人才需求量占到整个集团总人数的15%左右。主要是研发、设计岗位为主,专业包括计算机、电器、结构等。又比如,在国内人工智能机器人方面较为领先的小i机器人,整个公司目前总共300多个人,其中接近一半的人数做与机器人专业性较强工作岗位,三分之一的岗位是核心研发人员。预计今年员工总人数将实现翻倍。 “机器人工程师很抢手” 越来越多企业向“机器人”专业人才伸出橄榄枝。在各大招聘网站上,搜索“机器人工程师”职位就有上千个,其他机器人专业相关职位例如“自动化设计工程”、“非标自动化设计”、“自动化项目经理”等职位也不胜枚举。 “我们的工程师很抢手。”北人机器人董事长朱振友告诉记者,机器人工程师主要做一些简单的故障排除,机械维护。有些客户没有特别合适的工程师,甚至愿意提高薪资将制造商的人挖过去。可见企业对于机器人专业人才需求的迫切性。 在真正走进与机器人为伴的一线员工的工作环境后,记者才感受到,其实从工厂出厂的机器人一般操作难度都不高,操作者只需在屏幕上设定好参数,把必要的工件按照要求安装好,就可以等着机器人“干活”了。然而,即便日常大部分操作都属于傻瓜操作,但一台机器人“身上”上万个传感器,也给这些岗位带去了挑战。哪里出了问题,怎么检修,都要专业的知识作支撑。 行业月薪普遍高于万元 在对上述企业的员工薪资调查中,记者发现,为机器人编程的人、需要保养机器的人,似乎跟机器人沾边的工作都待遇不菲。“无论是应用企业还是制造企业,一般招聘自动化项目经历,都要求有5年及以上的工作经验,待遇也普遍在万元左右甚至更高。”朱频频博士透露,研发部门的专业人才的年薪则普遍在百万元级别。 企业愿意“一掷千金”,背后还有一个现状,那就是要招到合适的人才仍然不容易。“虽然企业对于机器人专业人才的需求逐年增长,但人才的培养却相对滞后。”上述企业高管无一不发出这样的感慨。 目前国内机器人工程师的人才来源主要通过社招和校招,一般通过社招的专业人才大部分来自机器人制造企业,已通过企业实体教学培养;而校招的毕业生,大部分在进入企业后需要通过专业培训才能达到初步上岗要求,并且要经过一定的工作年限才能真正适应这类岗位的需求。 财富故事:5年8个人,从100万挣到上亿资产 朱振友的“机器人财富故事” 从通用汽车车间里的一名普通职工,到江苏北人机器人系统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长,朱振友完成了自己的人生转型。同时,他也见证了这个行业的变迁,机器人来了,让不少企业走上了致富的道路。 从使用者变成投资者 “其实从读书时期,就和机器人打交道。2004年毕业后去通用汽车做焊接工程师,负责车身的焊接,然后又去了ABB。一圈转下来,还是决定自己创业。”北人机器人董事长朱振友笑着说,自己和机器人有着不解之缘。“最开始的工作是确保整个生产线不能出问题,指导焊接工人如何操作,还要定期做设备的维护保养。现在,从使用者成了投资者和制造者。”走进苏州工业园区内的北人机器人工厂,三条流水线上,摆放着十几台形态各异的机器人。在一旁的角落里,一个大筐内堆满了大大小小的废铁。“这些都是尝试下来的废件。”朱振友称,一台焊接机器人要经过上百次的试验,焊接速度每秒差上0.1毫米,产生的效果也会完全不同。“因此,光是调试,就要历经上百次。像途观汽车的座椅,里面的铁骨架都需要焊接起来,一共有几百条焊缝,70多个小零件。座椅还要调整俯仰角度,整个工艺我们先要通过三维数模,再把它拆分,确定焊接的先后顺序。”朱振友指了指一台机器人,比划着说道。正是因为不断精进的专业技术,才使得北人在焊接机器人领域占据了一席之地。 8个人78平方米起步 10年前,还在通用汽车的工厂流水线上,拿着手中的焊接方案和一线工人交流着焊点的具体信息,10年后的今天,坐在办公室的转椅上,聊起自己的创业经历,朱振友感慨万千。2010年创业时,北人机器人还在上海,当时只有一个78平方米的工作室,8个人。“同学在金山有个小的加工厂,借来做个简单的工作站,接些小的项目。那时候这个行业在国内已经有点兴起了,我们也看到了其中巨大的商机。现在回过头来看,还好创业早,有点先发优势。” “还在上海时,企业注册资本只有100万元,我们接到了一个198万元的订单,真是大喜过望。”朱振友感慨道,看似成功的创业背后其实甘苦自知。“那份订单是要做一台焊接机器人,焊接太阳能单晶硅的冶炼炉。这个技术很难,当时那家日资企业的工作人员提了很多的苛刻条件,并提出如果做不出来就要退货。” 朱振友和他的6个同事围着一台机器人干了几个通宵。“机器人要求焊好几层,焊完一层后,产品要接受检测,只有合格了才能继续。”朱振友和他的团队向客户要了三个试验品做测试。“这个试验品很贵,对方只能给出3个。经过调试后,第一个产品就被我们焊坏了,当时心里压力很大,毕竟企业的生死都在此一搏了。后来总算顶住了压力,试验成功,大家都舒了一口气。”朱振友说道,“前前后后花了半年时间,后来开总结会的时候,日方总部的工作人员说,这个技术在日本都是人工焊的,机器人做不了。” 5年规模扩张几百倍 经过几年的扩展,北人机器人去年销售额已经达到了1.35亿元。 如今,走进苏州工业园区,就能看到北人机器人的新厂房正拔地而起。“现在用的厂房是租的,我们投资1亿元买了土地,盖了新楼,比现在的要大3倍。”朱振友笑着说,经过5年多的发展,企业的规模早已今非昔比,扩张了几百倍。 “最初注册资本100万元,投入不多,现在我们的净资产都破亿了。”朱振友表示,公司还将在不久后挂牌新三板。“机器人行业的确给不少企业带来了红利,我们之所以能有今天,也是抓住了这几年行业里火爆的需求,抓住了这个市场的机遇。” 从一名普通职工,转型成为一名创业者,朱振友说,除了收入上有了提高,更感悟着整个行业的起起伏伏。 面临创业以来最大考验 “大鱼吃小鱼,在这个行业内,淘汰已经开始了。”朱振友坦言,现在面临创业以来的最大考验。“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就有企业倒闭了,核心问题是技术没有优势。” 事实上,目前在国内像北人一样做机器人集成的企业非常多,行业竞争激烈。“一半企业毛利都不到30%,利润也就是10%左右。” 一年前,北人在江苏的一个汽车行业客户要下一笔流水线订单,因为竞争对手开出了比北人低10%的价格,客户选择了另一家企业。不过,最后因为质量无法达标而成了烂尾工程。“这种为了抢订单而拼命降价带来的恶性竞争,现在在行业内并不少见。最后质量不达标,企业倒闭的也不在少数。”朱振友说,现在北人有专门的研发部门,做一些技术的储备。“现在公司算行业内比较有规模的,具有先发优势,但是还需要精于做产品,提升效率,拥有自己的特色,并不断开拓新的市场,未来5-10年,机器人应用在中国还有很大的市场,因为现在我们和日本韩国比,机器人使用率还有十几倍的差距。” |
2020-02-17
2022-06-13
2021-12-13
2022-11-09
2022-10-20